宝应县居民死因分析

时间:2022-08-19 05:26:20

宝应县居民死因分析

摘要:目的:了解宝应县居民主要死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按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按照卫生部(CCD-87)17大类整理分析。

结果:2012年宝应县报告死亡数6799人,粗死亡率7.43‰ 。其中男性3689例,粗死亡率8.03‰;女性3110例,粗死亡率6.82‰。2012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76.50岁,男性74.98岁,女性78.51岁。主要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意外伤害。占总死亡数91.09% 。

结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为宝应县居民的主要死因,应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增强安全意识,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病率和伤害的发生率,以达到有效降低居民死亡率的目的。

关键词:居民死因监测恶性肿瘤

【中图分类号】R-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513-02

死因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监测项目,对辖区内的居民进行长期和连续的人口学监测及全死因监测,掌握本地区人群死因动态变化,发现危害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可以为更好的制定疾病防治对策提供依据。为了解宝应县户籍居民死因动态变化及构成,现对宝应县2012年生命统计资料进行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死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系统的人口死亡监测资料,所有死亡资料均经核实整理后统计。人口资料来源于宝应县统计局,采用2000年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进行标化。

1.2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10)进行死因编码,按照卫生部(CCD-87)17大类进行死因归类。

1.3统计分析。采用Excel、死因监测数据清洗等进行资料的整理和数据统计。

2结果

2.1死因概况。2012年宝应县户籍总人口数为91.5473万人,其中男性45.9532万人,女性45.5941万人。全部死亡个案6799例,粗死亡率737.44/10万 ,标化死亡率为538.85/10万。其中男性3689例,粗死亡率802.77/10万,标化死亡率为670.47/10万;女性3110例,粗死亡率682.11/10万,标化死亡率430.18/10万。

2.2主要死因顺位。前五位的是恶性肿瘤、脑血管、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伤害。五种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91.09%。男性死因顺位与全县的死因顺位一样,女性稍有不同,见表1。

2.3各年龄组死亡情况: 5-14岁组死亡率最低,为1.42/10万;大于等于65岁组死亡率最高,为 556.76/10万,占总死亡人数的74.96% 。

各年龄段首位死亡不同,0―1岁组为先天畸形染色体异常,1―4岁组为伤害,5―14岁首位为恶性肿瘤,15―64岁首位为恶性肿瘤,大于等于65岁首位为心脏病,见表2。

2.4恶性肿瘤死亡情况:2012年宝应县报告恶性肿瘤死亡2183例,死亡率为238.46/10万其中:男性1383例,死亡率为300.96/10万,女性800例,175.46/10万,恶性肿瘤前五位是胃癌、食管癌、肺癌、肝癌、直肠癌;女性恶性肿瘤的顺位和恶性肿瘤顺位一致,男性稍有不同,见表3。

2.5期望寿命和主要疾病减寿情况:平均期望寿命为76.50岁,男性为74.98岁,女性为78.51岁。减寿顺位前五位依次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男性和总减寿顺位相同,女性的减寿顺位稍有不同,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见表4。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宝应县居民死亡率在65岁以后急剧上升,男性高于女性,可能与男性的社会压力较大及特殊职业有关,还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如酗酒、吸烟有关。前五位死因顺位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病、损伤和中毒。五种疾病死亡人数共占全死因人数的91.09%。潜在的寿命损失年数前五位分别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心脏病、呼吸系统疾病。其中恶性肿瘤损失寿命最为严重,尤其是男性居民。损伤和中毒所导致的早死是低年龄组死因的首位原因。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也占有一定的比例。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宝应县居民最主要的死亡原因,恶性肿瘤是死因顺位和减寿顺位的首位。恶性肿瘤的顺位是胃癌、食道癌、肺癌、肝癌、结肠癌,提示宝应县居民消化道肿瘤的死亡率很高,可能与水系和居民喜欢吃腌制品有关;肺癌的发病率为48.53%。脑血管病在死因顺位中排第二,提示我们加强健康宣教,使居民自觉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损伤和中毒在减寿顺位中排第二,导致的早死是低年龄组死因的首位原因,一定要引起重视,应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减少伤害的发生。死因监测分析是评价一个地区公共卫生和人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手段,也是评价卫生保健工作成效的依据之一。针对慢性病的防治应采取各种预防途径,如社会保障、环境治理、健康知识的宣教、居民自觉地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才能有效的降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和期望寿命的延长。

参考文献

[1]周金意,向全永等2007年江苏省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江苏预防医学2008,12,19(4)

[2]何道容 陈德友等2009年汉源县居民死因监测分析 中国健康月刊・A版 2012,2

[3]项方,李欢欢.苍南县2011年户籍居民死因分析.江苏预防医学.2013,24,(3)

上一篇:分子印迹聚合物在水质检测领域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高处坠落伤预见性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