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文价值渗透初中语文

时间:2022-07-18 04:26:26

让人文价值渗透初中语文

【摘要】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者“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要教人做主人,做自己的主人,做国家的主人,做世界的主人。”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其个性的需要,注重兴趣的培养,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在更高的生命层次上进行积极主动地发展。本文提出几点看法来重视初中语文的人文教育,将语文的人文价值得以充分发挥出来。

【关键词】初中语文 学习兴趣 人文性

目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往往追求的是“标准答案”“正确结果”,这样定式的教学模式和僵化的操作程序忽视了课堂中“人”的存在,使整个课堂如死水一潭,没有激情,没有创新,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不难发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始终没有解决这样几个问题:重思想教化而忽视生活情趣;重知识积累而轻视文化融合;重教材示范而放松表达热情。一句话,语文教学缺乏人情味,没有把“人”放在教学的核心上,从而缺失了最基本的人文价值理念。以下我依据教学经验就加强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人文渗透给出几点意见,以期更好地做好语文教学,凸显人文价值。

一、教会学生认识生命,回归人文的自然

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要让学生认知自己,认知生命,认知自然,这是人文价值中的基本内容。如死亡是生命的终端,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正如史铁生所说:“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你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但“死”会附着生的价值、生的勇气,会牵连出生命的智慧。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值得学生去思考的价值问题,如网络上大家熟悉的英雄沈星勇敢救人、牺牲自己。

二、把人文元素渗入教学情境

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证明,要想让学生主动参与进去,让学生的热情高涨起来,那么在课堂上面就要思考文之所源,文之所现,有意识地把日常人文内容引申进去,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中带出去,走向广阔的世界,走向人文的舞台,变语文课堂为人文的课堂,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老师自己首先要下工夫走进课文所涉及的人文背景,同时也要去探索多种体现人文价值的教学方式,如针对课文背景话剧表演,与社会热点相结合的辩论赛,甚至可以通过当下比较火热的国学联系起来去整合教学资源,展开教学活动,通过影视播放,人文背景图片展示,古典音乐赏析等方式进行人文元素的教学渗透。在实际操作当中,要紧紧地扣住课文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人文背景,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例如,在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第一件应做的事情就是向学生展示苏轼的个人资料,第二件就是要求学生了解三国人物周瑜的故事,有条件的情况下,应把这些故事用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热情,也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历史上英雄壮志未酬的感慨。经过如此的训练,语文课本与历史知识吻合起来,也把学生的情感引到课堂中来,同进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三、让学生在写作时感受人文价值

在家庭人文当中运用语文。家庭是学生接触最多的场所,应是人文教育中重要的课堂,每一个细节,每个动作,每一个人文的点滴都能成为语文学习的元素。如一次写作课,我要求学生把家庭成员的相貌、性格、能力描述出来,要像《水浒传》里那样108将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样不仅让学生联系了人文,而且学生在写作时有话可讲,有话可说。还可以让学生描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其他一切亲人,然后,让学生有意识地描写邻里的互助,同学的情谊,老师的关爱,懂得他人给予自己的一份爱心,懂得去关爱自己身边的人,进而引导学生尊重我们这个时代的一切好人。在通过爱心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后,教师要因势利导,把这种责任感化作求知成才的原动力。

四、利用阅读来培养人文价值

作为教师要非常重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众所周知,阅读教学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交流思想和提升道德素养,在初中语文人文关怀中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课程的开展,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关怀,并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精神成长,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标准下开展语文阅读教学中人文关怀的一个新思路。阅读课程中的材料要饱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只有这样的阅读材料才能够成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绝佳材料。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文本中的各种道德因素,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与阅读材料产生共鸣,体会到课文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意见,无论是《谈骨气》一文中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理解还是对《人生的境界》中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感悟,都是要在初中语文阅读课程中体现出来的。

总之,语文教师只有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关注学生的个体情感和道德认知,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实现道德的多样化发展,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陶冶学生心灵、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基石。

参考文献:

[1]任海原.教育与人生[M]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2009.

[2]李煜.中国教育的走向[M].江苏教育.2010.

上一篇:活用多媒体 打造精彩课堂 下一篇:音乐新课程的价值体现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