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扩张双球囊与小剂量缩宫素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时间:2022-07-18 02:25:27

宫颈扩张双球囊与小剂量缩宫素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临床疗效比较

【摘要】 目的 研究宫颈扩张双球囊和小剂量缩宫素在足月妊娠引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0例具备引产指征的产妇抽签分为双球囊组、缩宫素组, 各30例。分别采取宫颈扩张双球囊、小剂量缩宫素治疗, 比较两组临产时间、总产程、宫颈成熟度、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情况进行观察。结果 双球囊组临产时间、总产程均高于缩宫素组(P

【关键词】 宫颈扩张双球囊;缩宫素;足月妊娠引产;疗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5.22.120

阴道分娩的基本前提是妊娠晚期宫颈的成熟度, 引产效果也受到其较大的影响, 人工方式加快宫颈成熟的方式较为多样化[1]。本次研究主要分宫颈扩张双球囊、小剂量缩宫素在足月妊娠引产的临床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7月~2014年5月60例有引产指征的产妇为研究对象, 年龄21~33岁, 平均年龄(26.63±3.30)岁, 孕周41~41+6周, 均为单胎, 经阴道检查宫颈Bishop评分均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双球囊组 取截石位, 常规消毒后插入窥器将宫颈暴露, 双球囊导管插入宫颈管内, 向子宫球囊内注入40 ml生理盐水, 向外拉直导管, 并使子宫球囊紧贴宫颈内口, 宫颈、阴道球囊处于宫颈外口处, 注入20 ml生理盐水, 后将窥器移除, 对子宫球囊、宫颈-阴道球囊20 ml/次注射量扩张至80 ml。双球囊中下端在孕妇固定。规律宫缩、宫口变大则自然脱落, 可进入产程, 12 h内未见临床征象则将球囊取出并行人工破膜, 2 h内无宫缩因0.5%小剂量缩宫素病诱导宫缩。临产后对Bishop、临产时间、总产程进行观察。

1. 2. 2 缩宫素组 首日行缩宫素激惹试验(OCT)法, 缩宫素2.5 U稀释在5%葡萄糖500 ml中, 滴速8滴/min, 15 min内未见宫缩, 将每分钟滴速调高, 最高不可超过的40滴/min, 引出OCT阴性后静脉滴注缩宫素治疗, 24 h对宫颈成熟进行评价, 宫缩成熟人工破膜引产, 助产士对宫缩情况进行观察。

1. 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宫颈Bishop评分≥3分以上为显效, ≥2分为有效,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临产时间、总产程比较 双球囊组临产时间、总产程均低于缩宫素组(P

表1 两组临产时间、总产程比较( x-±s, h)

组别 例数 临产时间 总产程

双球囊组 30 20.6±11.3 9.5±6.3

缩宫素组 30 51.3±10.5 14.3±6.7

t 10.901 2.859

P

注:两组比较, P

2. 2 两组宫缩成熟效果比较 双球囊组总有效率为83.3%, 高于缩宫素组的56.7%(P

2. 3 两组分娩方式及产后出血比较 双球囊组宫颈成熟25例, 缩宫素组17例, 双球囊组阴道分娩22例, 占88.0%, 剖宫产3例, 占12.0%;缩宫素组9例阴道分娩, 6例剖宫产, 分别占52.9%、35.3%, 双球囊组阴道分娩率高于缩宫素组(P0.05)。

3 讨论

宫颈成熟效果受到产程、引产成功率等多因素的影响[2], 目前促宫颈成熟的建议方式为人为引发宫颈的自然成熟, 且对胎膜无不良影响, 不会导致宫缩过度[3]。

水囊治疗机制为水囊可对宫颈内口产生压迫, 完成对宫颈管的扩张, 刺激内源性前列腺的释放和合成, 促进宫颈的软化和成熟, 引发宫缩[4], 待宫颈成熟后通过人工破膜等方式缩短产程, 进而提高阴道分娩成功率。本次研究中双球囊组宫颈内球囊为80 ml, 宫颈成熟促进效果明显, 且未见不良反应出现。有研究认为羊膜腔外水囊可能导致感染、胎膜早破等并发症出现, 但在保证消毒彻底、操作规范的情况下可避免上述问题。本次研究双球囊各项指标均优于小剂量缩宫素治疗方式, 与高霞等[5]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 在足月妊娠引产中应用宫颈扩张双球囊效果优于小剂量缩宫素, 应作为优选方案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 范翠芳, 孙艳梅, 陈建华, 等.双球囊在中晚期高危妊娠引产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 41(5):636-638.

[2] 范翠芳, 张正娥, 明蕾, 等. COOK双球囊与缩宫素促宫颈成熟并引产的对照研究.重庆医学, 2012, 41(36):3820-3822.

[3] 黄佩贤, 林宝华, 张睿, 等.双球囊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效果观察.中华护理杂志, 2013, 48(1):24-26.

[4] 孙艳梅, 范翠芳, 陈建华, 等.双球囊在子(G)前期及子(G)患者引产中的应用.中国医师杂志, 2013, 15(9):1187-1189.

[5] 高霞, 张毅, 李咏梅, 等. COOK双球囊联合催产素用于足月妊娠引产的临床疗效观察.现代妇产科进展, 2014, 23(2):150-151.

[收稿日期:2015-01-20]

上一篇:中西医结合早期治疗改善脑卒中中重度偏瘫患者... 下一篇:DFPP对NS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临床疗效及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