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校企共发展?摇合作谋双赢

时间:2022-07-18 12:22:29

研究生教育校企共发展?摇合作谋双赢

摘要:校企合作可以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等多种资源,合理再分配,实现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无论是对企业还是高校来说,都能很好地提高自身效率,实现双赢。本文就南京市校企合作现状进行研究,总结了校企合作存在的三种模式,进一步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校企合作;双导师制;双赢

校企合作是指高校和企业双方为了彼此更好地发展,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之下,在相对平等的合作过程中逐渐建立起的一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比较稳定的合作关系。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就业方面承受着较大的压力,一直以来高校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的实际需求脱节的矛盾表现得更是突出。为了实现与地方经济互动,与行业企业共赢,南京市部分高校引进了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校企联合培养

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型和专业型,前者是培养研究型和科研型人才,后者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从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来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大一些,因此产生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即校企合作模式。据调查,在南京市高校中校企联合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企业家进课堂。学校经常会聘请社会上有比较高的知名度的企业家来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企业家亲身讲述自己的需求,学生结合自身,尽早做好技术准备,为就业打好基础。

2.学生进企业。学校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在专业实习阶段推荐学生集体到企业实习。如果在实习阶段,企业对学生的表现很满意,研究生就可以免试直接进入企业,就好比是订单式培养,解决了学校及学生的就业压力。

3.双导师制。南京是高校聚集、企业集中的城市,因此学校很方便为每位学生配置双导师,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他们可以共同制定研究生的研究方向,论文的选题可能来源于企业合作的应用项目,给学生一个开放的选题空间,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题目。

二、校企合作的作用机理

高校与企业彼此合作,充分发挥在人才、信息、科研等方面的优势,双方就可以以彼之长补己之短,互惠互利,得到更多的利益,从而增强实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发展。

1.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功能。伴随着南京市仙林大学城、江宁大学城的成立,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也相应地使地区的产业结构得到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提升。①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在现在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格局下,一些企业资金不是很充裕,自己研发的产品跟不上市场的脚步,在和对手的竞争过程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通过校企合作,高校的创新型人才可以协助企业开展创新活动,企业也可以用高校的高端设备来搞开发,这样创新型人才和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高校人才的充分利用,也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竞争力。②有利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之间的竞争,企业现有员工的技术可能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有很多,例如企业的员工再进入高校,使员工进行再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让高校学生进企业进行实习,在实习期间,学生不仅锻炼了自己的实践能力,企业也考察了学生的工作能力,从中可以挑选需要的人才。通过提供奖学金的方式也可以很好地吸引优秀的高校毕业生。③节约成本。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需要投入大笔资金,而企业可以投入到研发上的资金相对短缺,导致只能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不能自己研发。高校有国家的大力资助,拥有相对高端的设备,企业可以利用这个资源很好的开展研发工作,再结合创新人才,便可获得很高的科研成果。

2.校企合作对高校的影响及作用。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志,就要看高校能否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能否把科学技术理论和生产实际相结合,能否把学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相结合。校企合作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的办学质量也会相应地提高,使学生能够很快适应社会,展现自身的实力,实现自身的价值。①提高毕业生就业率。校企合作可以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沟通,高校人才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表现,可以更好地帮助企业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使高校人才和企业的岗位需求能很好地对接。通过校企合作,高校学生到企业现场去实践,自己亲自动手,逐渐熟知企业运作的流程,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将理论很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去,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今后的就业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②推动高校发展。高校从兴建到逐渐发展,基础设施的建设、实验设备和人才的培养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政府拨款相对有限。为了更好地、更全面的发展,高校需要企业的资助。凭借什么得到企业的支持呢?一是配合企业培养人才,二是高校与企业合作进行相关的科研项目。

三、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解决问题的策略。①研究生教育应重视实践能力,活学活用。高校学生的理论性知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也要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比如,学生进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运营流程,亲手实践,参与到企业的生产之中,了解企业运作模式。实践时间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自己亲自动手,这样实践才有意义。②企业与高校加强沟通,消除误解。为了更好地缩小企业和高校之间的认识偏差,就需要高校和企业之间能更好地交流、沟通。高校可以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思路,积极地向外面宣传学校的信息,从而使信息透明化。比如,高校可以邀请企业参加校园招聘,发放学校的宣传册,这样可以增进彼此的沟通,加强了解。企业也应该及时向高校描述自己的需求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让高校协助出谋划策。③针对自身实际,选择合适的伙伴和合作模式。企业和高校都应开阔思路,突破思维和地域限制,不要仅限于本地区的企业或高校,“舍近求远”有时也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给彼此带来更好的收益;也不要仅局限于现在的合作伙伴,也要多扩展渠道,多和其他的高校或企业交流、沟通。明确自己的需求,以得到最大利益为原则来选择合适的合作伙伴。总之要针对自身的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伙伴和合作模式。

作者简介:廖军政:男,汉族,籍贯:四川,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上一篇:地方高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问题及整改... 下一篇:转变图书馆建设理念 创新图书馆服务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