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流行现象”的冷思考

时间:2022-07-17 09:16:53

对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流行现象”的冷思考

【摘要】 课程改革以来,由于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和体悟的层面不同,语文课堂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本文试图通过对目前流行于语文教学中的一些现象进行冷静思考,追寻语文教学的根本。

【关键词】 语文课堂;流行现象;冷思考

1 乱花渐欲迷人眼――点击语文课堂流行现象

自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确实比过去活跃了,但课堂上“语文”少了,“关于语文”的东西多了。灵动的语文教学失去了本真而被“流行现象”占据了。

1.1 小组讨论普遍。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乎,组织课堂小组讨论成为现行语文教学中的一大“流行法宝”。教师提出问题后,马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你言我语,没有中心,没有记录,没有分工,没有深度探讨,本需学生独立思考的也拿来讨论。学生没有明确自己的任务,于是,讨论变成了聊天,课堂表面看来热热闹闹,但其中教学了哪些知识,历练了哪些必要的能力,不好意思,不清楚。

1.2 滥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有其优点,但在新课程教学中,也出现了课件泛滥的倾向:一上课,投影幕里出现了一幅幅优美景色的图片,作者及课文背景的介绍大段大段地出现在眼前,当同学们还没来得及看完,幻灯片已经下翻到下一页,然后,文段分析开始了。多媒体使用过频,而且取代了几乎所有课堂环节,课堂演化为课件演示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都退居次位。

1.3 过分追求教学形式。新观点、新方法在创新教学的念头驱使下,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尝试中,产生了许多新奇的表现,甚至演化为一种风气、一种追求,好像不新不奇就意味着落伍。于是,课堂变成了舞台,小品、话剧、配乐朗诵、流行歌曲等形式进入了课堂,大家都来演一演,读一读,唱一唱,听一听,热闹非凡。老师觉得这样的课好讲,同学觉得这样的课好上。而在大量教学现实中我们看到,教师设计活动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或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或以新奇的形式取悦现场听课教师,内容与目标之间缺乏内在的联系,活动与文本和教学内容完全脱节。

1.4 语文课堂变杂货铺。一位教师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查找了许多跟“朱自清”相关的素材,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花近一课时的时间去了解作者的生平,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教材分析时,主要是“了解作者创作的心情以及这种心情的社会内容”,探究朱自清“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给人的感觉是上了一堂“历史考证课”而非语文课,而文章优美的语言被忽略了,“理解全文结构,揣摩词语、句子的内涵及其在文中的作用”、“学习赏析文章运用的比喻、拟人、通感等形象地描写景物,表情达意的方法,培养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技巧”等语文目标落空了。

若说以上现象尚与课文课堂有重大关系,那更为严重的,则是把语文课变成了天文地理无所不包的杂货铺。其中说明文教学把文章的知识当作教学重点而“理科化”,议论文教学把观点及意义当作重点而“政治化”最明显。学完一节课后关于语文的知、能、素养的收获得之甚少,学课文只不过是走马观花式地“到此一游”而己。这,还是语文课吗?

2 返璞归真是正途――发掘语文教学之根本

2.1 删繁就简。语文课有如一块材料,一位好的老师能把多余的部分去掉,得到完美的作品。因为语文的综合性强,当前,有些课容量太大,把什么都“综合”了起来,语文的“味儿”被冲淡了。其实,语文课应如雕塑一样,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语文味儿”,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即“删繁就简”。

笔者倡导“一课一得”,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正如荀子所说:“不全、不粹、不足以谓之美。”其实,正是这种“不全、不粹、不足”,才使得语文教学更精炼,更精彩。所谓“简洁为美”,意在于此。“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语文课堂也应如此。

2.2 潜心读文。笔者在上文中提到,语文课要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反复朗读,反复斟酌,反复品味中悟情明理。新课改实施以来,在课上读书的时间多了,读的量也足了,但是读,并不是一定要“书声朗朗”,更应该有“静思默想”。大声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这包含着一个思考的过程。要让学生悟出道理,并不是让学生漫无目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而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使读与悟,品与思并重,且每一次读都要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收获,不同的体验和提高。待到读书百遍的时候,语文的“味儿”就出来了。

2.3 平淡从容。上文提到的现象的产生,同教师的浮躁心态有关,也同教师认识水平有关。教师,应该多一分平淡。平淡即平实淡雅,不刻意雕琢,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平淡不是平庸,而是心平气和,以真心跟学生作平等的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学生作真诚的交流。我们的追求永远是学生的需要,而不是自己的名利。同时,我们也应该提高自身的水平,只有这样,方能从容为师。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2] 《教学月刊》,毛建华主编,2005年12月

[3] 《教育研究》高宝立主编,2006年10月

[4]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5] 《教育心理学》冯忠良等,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

收稿日期:2008-02-15

上一篇:浅谈课程改革下的语文课应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 下一篇:浅谈同声传译及其入门技能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