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善、美”中对话

时间:2022-07-17 07:22:31

文本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意义是在读者与之对话中生成的。对话的实质是在平等交流的过程中引发体验、碰撞思想、分享收获,促发生成与建构。“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如何才能进行真正的对话,并努力促成“对话灵光”的创生呢?

一、在“求真”中唤醒

案例:某公开课前,教师端着一杯矿泉水,从孩子们的座位旁慢慢地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大家注意力集中了,闻一闻有什么香味吗?”有一个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香味了……”

教师再这样走了一次,边走边嘱咐:“大家再仔细闻一闻,告诉我你闻到了吗?”闻到香味的同学多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他又这样走了一遍,让每一位学生都仔细闻过了杯中的水。这一次,除了一位同学以外,其他同学都说闻到了“香味”。

老师问这位“与众不同”的孩子:“你为什么不举手?”

“我相信自己的鼻子!”他坦然作答,“什么味道也没有!”

“对!应该相信自己!这是一杯普通的矿泉水,它什么味道也没有!”老师激动地说,“孩子,让我吻一下你的鼻子,好吗?”

孩子微笑着点了点头。

于是,老师蹲下身来,双手捧着他稚嫩的脸,在他的鼻尖上,确切地说是在所有同学记忆的深处,留下了意义非凡的一吻。

听课老师掌声雷动。

反思:对话是一种“真”的经历。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求真,“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它能迅速引起学生的情绪,减少其移情或共鸣所投入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它能变理性化的传统教学为感性化的艺术教学。这就要求我们要善于和学生的已知真实对话,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真实对话,和具体情景真实对话,生成学生真实、真切、必要的体验。

二、在“求善”中感悟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是如何引领学生在朗读课文中体验美的。

师:请同学们把狐狸对乌鸦说的话找出来细读,结合乌鸦的表现,谈谈你读后的感受。

生:我觉得狐狸太狡猾了,它说的话一次比一次动听,最后使乌鸦动心,受骗上当。

师:对!狐狸的确很狡猾!

生:我以为是乌鸦太爱听好话了,如果乌鸦不那么虚荣,最狡猾的狐狸又能怎样呢?所以不能怪狐狸,他天生就那么坏。

师:有道理!是呀,狐狸狡猾是出了名的,谁叫你不提防着点呢?

生:我认为狐狸很“聪明”,而且很有“恒心”。因为它善于观察,不断改变说话的口气,由向乌鸦问好,到“关心”它的孩子,到赞美它的羽毛和嗓子,直到乌鸦开口。

师:(十分高兴)太好了,真是与众不同呀!很有创意,同学们,用掌声表扬他!

反思:对话是一种“善”的思考。语文教师的课程使命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通过平等、诚挚的对话,形成个性化的体验,以期最终发现那条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的独特道路。而儿童的特点就是不成熟、潜在性,不但需要老师对他们独特的体验去理解、去尊重,更需要老师的引导、帮助。但当学生的感受有“创意”时,教师能不假思索地为了鼓励学生的独特感悟而置文本的价值取向于不顾吗?在我们重视人本的同时也不要忽视了文体,仍须引导学生求善。

三、在“求美”中品味

案例: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燕子》的片断。

师:课文最后一节有两个词用得特别传神,不知有人注意没有?请读读第二句。

生:(读)“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生:这里的“痕”字用得好。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电线在远处,又有点高,看不清楚。

师:体会很好。但是意思还没表达完,还要补充一句。

生:……

师:要相信自己,要有信心。(许多同学举手,要求说)我们相信她会把意思说完整的。

生:因为电线远,而且高,看不清楚,在蓝天里只留下了一丝痕迹。

师:说得多好!大家看,她笑了,这是胜利的微笑!(教室里充满了愉悦的气氛)还有吗?请看那个“嫩”字。作者形容天空为什么不用“蔚蓝”,而用“嫩蓝”?

(一时无人举手)

师:妙不可言,是不是?

生:“嫩”是不是说颜色浅?

生:因为刚下过雨,天空有透明的感觉。

师: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春天的天空也充满着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而更多的是作者的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大家细细读读这一节,由你们自己去体会。

(学生自由读第四节,指名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美,很有味道,这就行了。

反思:对话是一种“美”的体验。语文学科的人文属性不是凭借简单直白的说教来传授的,而是借助于一篇篇融自然美、生活美、情感美、语言美于一体的有血有肉的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如果离开美,语文教学,就将是一张失血的脸,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求美。教学一篇课文,教师首先要导之以声情并茂的读,用真情打动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读出韵味、凄出情感、读出激情,美感自然会油然而生;其次,要让学生去发现语文的美,这就要求教师发挥主导作用,启发、引导学生在研读文章的过程中去寻找。

上一篇:边读边悟以做促读 下一篇:对话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