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课程“4321”主题辩论课型

时间:2022-07-17 05:43:11

小学综合实践课程“4321”主题辩论课型

针对目前教育的发展现状,面对“改革创新,育人为本,提高质量”的新课程目标,我校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其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我校改革的重点之一。我校经过2年多的尝试,在小学高年级综合实践课程教学中创设了“4321”辩论课型。这是一种锻炼学生全面素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良好模式。

一、“4321”主题辩论课型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辩论中,实际辩论者和观众已经不仅是锻炼运用语言文字能力,更主要的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把哲学、政治、历史、地理、文学、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准确表述、论证自己的观点。因此,辩论对我们的学习进行了一次综合的检验,促进了我们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而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指导纲要》中指出: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和其它各学科领域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二者既有其相对独立性,又有紧密的联系。我校在综合实践课程的摸索中创建的专题辩论课“4321”模式:4指“问题导入,引出辩题――小组讨论,确立论点――交流讨论,双方对辩――归纳陈词,总结评价”4个环节。3指“导与辩结合,议与辩结合,评与辩结合”3个结合。2指“关注辩论过程,关注辩论方法”2个关注。1个主题指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一定的情境之下,进行自由辩论的交往,养成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的习惯,从而获取知识的传递,能力的训练和思维的拓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

二、“4321”主题辩论课型模式的实施程序

1. 生成辩论主题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本质特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在主题辩论课型中,首先要适时地把握辩论的主题。这些主题是值得研究的,争议性较强的,或是符合学生阅读心理的,或是体现学生生活的,或是有创新因素的。总之,这些论辩的内容应力求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学生“跳一跳就能摘下的桃子”。如“端午节探索”主题实践活动时,学生对屈原的跳河自尽的行为出现了争议,教师适时点拨生成了“屈原的跳河自尽值不值得”的论题。又如“走进名人故事”主题活动中,教师点拨生成“成功是勤奋还是方法更重要”论题,这些论题针对学生在活动中的疑难处而自主生成,把握住了良好的契机,形成学生有话可说、各有见解、跃跃欲试、各抒己见的局面。实效性强,学生兴趣盎然。

2. 铺垫论辩基础

个人的自学准备和深入思虑是展开论辩的基础。没有个人事先对材料事实的全面掌握,没有表达必须的言语的基础积累,没有讨论个体的认真思考,就无法组织有益和有效的辩论,也不可能通过辩论使大家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实施主题辩论教学就必须有一定的铺垫。

3. 引导论辩进程

主题辩论教学中主角是学生,但是也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调节。在展开论辩的进程中,情况变化莫测。有时观点一致,有时意见分歧,有时未能到位,有时误入困境……这些都需要教师审时度势地加以及时引导。例如“成功靠的是勤奋还是方法更重要”主题辩论课中,在自自由辩论中,正反方双方为“勤奋”“方法”纠结在一起,一度停滞下来,老师就适时介入,提醒双方辩论主题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更”字,代表着双方的观点中并不是全权否定对方,而是在于位置的高低,这一点拨,学生的思辨打开了,这时老师并不是马上让主辩手继续“开战”,而是腾出3分钟的时间让辩手们与智囊团进行讨论、整理,让全员都参与,集思广益,为后续准备。由于老师的顺势引导、点拨,不仅让学生思维碰撞出“火花”,而且对辩论的技巧有了更深的认识。

4. 处理辩论结果

在实施主题辩论教学中,教师组织大课堂论辩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书,提高认识,发展能力,达成目标。辩论的结果,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来梳理发现。因此,首先要归纳学生解决了哪些问题,充分肯定收获;其次要总结论辩中暴露出来的不足,指明努力方向。而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要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想法,“求大同,存小异”,不千人一面。最后,关键的是引导学生回顾疏理出辩论的技巧,让学生了解辩论的方法,这是综合实践课程的性质任务,即教会学生的方法。

上一篇:语文教学中的逻辑思维训练 下一篇:中考物理压轴题的巧解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