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产品谨防“嫁错郎”

时间:2022-07-17 04:03:06

理财产品谨防“嫁错郎”

当别人在股市和基金上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却有一些投资者郁闷不已,他们的收益连现在的银行存款都不如,为什么他们会亏损?

在投资者印象中,理财产品往往以稳健为主,当别人去年在股市和基金上赚得盆满钵满的时候,却有一些投资者郁闷不已,他们的收益连现在的银行存款都不如,甚至亏损了本金。购买理财产品收益虽然重要,但是控制风险更为重要,否则,一旦“嫁错郎”,就可能承担自己意想不到的风险。

为什么他们会亏损?今年他们应该怎么办?《科学投资》日前对大量投资者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了对应的理财建议。

银行理财惊现零收益

尽管2007年是投资理财的大牛市,但投资者陈先生却遭遇了烦心事。他在2006年底斥资10万元购买浦发银行一款人民币理财产品。1年之后,该产品的到期收益竟然为零,只是由于国家调减利息税,10万元最终仅获得39.6元的收益,连银行活期存款的收益都赶不上。

对于这样的结果,陈先生认为不可理解。他表示,虽然按照产品合同的收益公式计算,该产品的到期收益确实为零,然而,他咨询专业人士后发现,该产品的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收益最终为零的概率非常高,甚至超过90%。据此,陈先生提出质疑:浦发银行2006年设计产品时,对市场走势是否有最基本的判断?

这款惹出麻烦的理财产品是“汇理财2006年第九期F2计划”。根据合约,该产品与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银香港和招商银行挂钩,产品到期收益取决于4只股票从2006年12月28日到2007年12月19日间的涨幅,计算公式为:16%-(涨幅最高者的涨幅+涨幅最低者的涨幅),如果为负,则收益为零。这4只股票中,涨幅最高的是招商银行,为96.25%;涨幅最低的是中银香港,为-2.62%。由此计算:16%-(96.25%+2.62%),最终收益为零。

面对陈先生的质疑,浦发银行相关人士解释称,有投资者认为浦发银行是拿投资者的钱去买这4只股票,这是误解。银行都是在金融市场上购买国际知名投资银行发行的期权,然后再和保本的固定收益票据组合,形成名目繁多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包括这款F2计划。

浦发银行称,这些期权都是摩根士丹利和美林等国际投行发行的,但期权未来实现的概率是多少,连这些国际投行都无法预测。否则,如果走势都有明确的方向,那么这个市场就只有投资的赢家。针对F2计划,浦发银行称,2006年设计该产品时,香港股市处于疲软状况,当时谁都未能预测到2007年市场会那么火爆。

投资建议:买固定收益型产品,投资者肯定要承担利率上升的风险,因为投资者获得了恒定的收益。而买浮动收益产品,要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如果市场好则收益比预期高,不好则比预期低。

对于陈先生来说,他买的这款产品由于不可提前赎回,那么只能等待产品到期。因此,《科学投资》建议投资者,对本金要求很高的投资者、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是可以买一些固定收益型产品,不过在加息周期中,即使投资固定收益型产品,期限也要尽量短。

QDII基金亏惨了

去年传出港股直通车即将开闸的消息,个人也可投资港股,何女士就心里痒痒的,想开户炒港股,但又觉得不了解交易规则,自己炒风险较大,所以她在去年9月份买了一只以投资港股为主的QDII基金。“当时QDII非常火,还按比例配售,我投了100万元只有70多万元成交。”去年10月份QDII风光无限,但好景不长,11月QDII一个月净值下跌了11%,到目前为止,何女士在QDII基金上已亏了近14万元。现在QDII基金已打开赎回,何女士很犹豫,是不是该赎回,改做其他投资?

投资建议:一般来说,QDII基金的投资比例不要超过个人全部基金投资的20%。已经套着的、比例不是很大的投资者,建议不要急着赎回。未来QDII的好坏,关键还是看境外市场。目前有专家预测,美国次级债还有个爆发高峰在一季度,也就是说最坏的情况也就在今年一季度,挺过这段时间,待市场转暖时再赎回不迟。

固定收益类产品 提前支取不划算

去年3月1日,刘大妈和往年一样,将手中到期的国债取出又买了几万元新发的国债。“我们老年人,股票之类的玩意,哪敢碰?万一生个病、还有养老,全靠这点老本,亏不得。”每年都能拿到比银行存款多一点的收益,刘大妈挺满足,但是今年刘大妈却碰上了新烦恼:“去年加了几次利息,我买的国债现在都赶不上银行存款了,我该怎么办啊?”

原来刘大妈去年3月1日买的3年期国债,票面年利率3.39%。但是连续6次加息后,现在3年期的银行存款利率已涨至5.4%。“我现在还要取出来吗?取出来是否划算呢?”

投资建议:对于去年买了国债的投资者,因为国债持有不满半年不计利息,而且提前支取要扣0.1%的手续费,因此国债持有时间低于两个月的投资者最好将国债提前兑付。而已经持有四五个月的建议等到满半年后取出来,因为满半年后会计算活期存款收益,不至于亏本。国债持有满1年提前支取也只算活期利息,只有满2年,才能按分档利率计息。因此,对于已持有一年半时间以上的投资者,建议持满2年取出。

至于每个投资者的国债提前支取是否划算,我们算一笔细账。假设刘大妈手中国债为1万元,目前已持有10个月。如果按原计划不提前支取,那么这10个月的应得利息为:1万元×(3.39%÷12)×10=282.5元,如现在提前支取,只能按活期存款0.72%算利息,可得59.17元利息,再扣掉10元手续费,那么亏损233.33元。

如果刘大妈提前支取国债再投资,那么要把233.33元损失先补上,剩下26个月国债如果不取,利息应是734.5元。这两者加起来967.83元,再除以1万本金,再乘以12月,再除以26个月,可以算出来,新的投资要达到4.47%的年利率才划算。

挂钩类产品 风险不可预见

去年下半年,夏先生去银行办理业务时,银行工作人员给他介绍了一款结构性理财产品,这位工作人员告诉他,他们银行之前推出了很多的这一类产品,好几只年化收益都达20%-30%。于是夏先生禁不住诱惑购买了5万元。可最近,夏先生发现自己买的这只结构性理财产品居然已亏了8%,一问才知道,原来这只产品主要挂钩港股,成立后刚好碰上港股大跌。

投资建议:银行推出的结构性产品,一般来说可挂钩各类标的,有挂钩商品的、能源的,有挂钩指数的,有挂钩单只股票表现的,有挂钩港股的,还有挂钩全球市场的。

选择产品的时机很重要,同样是挂钩港股,去年上半年推出的几只产品,现在收益还比较高。投资这种理财产品最好对所挂钩的对象有所了解,然后选择相应产品,在能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博取较高收益。

理性投资预期收益产品

按照银行监管部门的要求,除了银行储蓄以外,其他多数理财产品均要用“预期收益”表示。银行推出的“打新股”等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一般有一个收益区间,比如4%-15%,某些银行在进行产品营销宣传时便直接说“最高收益15%”。其实这种高收益仅是一种可能性而已,要真正达到这一收益水平并不容易,如果产品的运作水平得不到保证,任何“最高收益”都是空话。比如,在新股发行数量减少、中签率较低的情况下,“打新股”理财产品实现最高收益的可能性几乎是零。所以,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不要只看“最高收益”,还应对投资的方向进行分析,并且遇到只标明“最高收益”的产品时,一定要问一句:“最低收益”是多少。

从法律的条款上来说,预期收益均不是承诺收益,仅仅是一种参考,真正能够拿到多少收益还要看理财资金的运作情况。

上一篇:典型风格的八只基金浅析 下一篇:开创内资公众银行参股农村金融机构先河交通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