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概念的内涵

时间:2022-07-17 04:01:28

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概念的内涵

编者按:“信息技术课程何去何从”,近年来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当专家们用各自的理论与思考给出自己的解读时,一些一线教师中的先行者也在用自己的实践与行动默默探索着自己的答案。本栏目将持续关注这些课程的民间探索者、实践者,展现他们课程建设的心路历程、设计思路和典型案例。

在信息技术课中,与枯燥和乏味的概念相比,学生更喜欢实践性的操作。当教学内容涉及概念性知识时,学生的兴奋点开始下降,注意力逐渐分散。随着教学时间的延长,少数学生开始我行我素。为了尽快让学生回到学习中来,一开始,只要涉及概念性的内容,我或是简要的讲解,或干脆一念了之。后来,我开始反思这种教学行为,感到这样草率处理,使教学过于注重动作思维的训练,虽然迎合了少数学生的要求,但忽视了多数学生对信息技术相关概念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不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那么,信息技术的概念课应该如何设计呢?通过反思我有了几点想法。

首先,概念课一定要设计参与式的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概念的形成需要一段发展历程,学生理解概念需要一个认识过程。对于文字表述比较抽象,甚至晦涩难懂的概念,教师要精心设计活动,帮助学生确切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比如,信息的概念是高中的第一课,沪教版从信息的本质、作用、内涵的角度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作为开门第一课,如果教师只是凭借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可能会削减学生对高中信息技术课的浓厚兴趣。于是我设计几个学生参与活动,贯穿教学全过程。

通过呈现“感觉剥夺实验”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讨论(猜想)实验结果,让学生知道信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增强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信息的作用,我设计了两个猜谜游戏。第一个是猜猜我是谁?因为是第一次课,学生还不了解我,当在屏幕上呈现“姓名:______;QQ:______;星座:_____;邮箱:_____;爱好:_____”等内容时,很多学生拿出笔,急于记下我的QQ号。第二个是猜猜它是谁?通过屏幕逐条出示:①它通常在学校中大显身手;②它的形状是圆台形;③它可以有各种颜色;④它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⑤它通常可以在其他物体上留下痕迹。很多学生能够根据物体用途、形状、颜色、成分等信息猜到它是粉笔。通过上述活动,学生对香农关于信息的定义“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的东西”就有了深刻的理解。

其次,要凭借已有经验,在感悟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掌握。

学生在以往的技术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学习新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已有经验的梳理、归纳,促进学生对新概念的认同。

比如,在学习信息技术的概念时,我首先让学生说出以前学习的软件有哪些。使用过哪些信息技术产品。然后让学生对这些软件和产品的功能进行分类,归纳出获取信息、管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与交流信息的功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给信息技术下定义,之后通过对比教材中的定义,加深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内涵的理解,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教师的单纯的讲授。

最后,要注重操作实践,在体验中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建构。

信息技术的很多概念都是从实践发展中概括出来。在学生缺乏相应操练经验和感性认识时,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动手实践的氛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

例如,在学习IP地址时,我设计了如下的实践活动。我在学生微机室网络出口处加了一个软路由并设置新的路由地址和子网掩码。学生来到机房时,告诉他们可以自由上网。由于学生机的网络参数不符合要求,所以学生机不能上外网。学生看着大屏幕上老师的机器能够上网,不禁疑惑:为什么在同一个机房里,我们的机器上不了网?于是,我告诉学生,每一台机器上网都需要一个网络地址,用于网络机器间互相传输数据,这个网络地址称为IP地址。我们机房的IP地址范围是192.168.11.1-192.168.11.100。同学们可以参照教材,给自己的机器设置一个IP。学生们很热情地去学、去做。学生在设置的过程中,会出现地址冲突问题,子网掩码怎么填问题,网关怎么填问题等。此时,我抓住时机介绍IP地址冲突的解决办法、子网掩码的作用、网关的作用等知识,然后给出子网掩码和网关地址,让学生进一步尝试。当学生发现网络仍然无法访问时,我给出百度、网易的IP地址,让他们再次尝试。同学们惊奇地发现,使用IP地址可以上网,使用域名不可以。此时,我再简单介绍IP地址与DNS域名解析之间的关系,并给出DNS服务器地址。这回学生们可以高兴地上网浏览了。

俗话说,实践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它更适合技术课的学习特点。在信息技术课中的有关概念的教学中,多设计实践活动,多安排学生互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概念内涵,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作用、方法和价值的理解,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全面提升。

上一篇:机构组合创新设计在《机械设计基础》理实一体... 下一篇:职业院校教师知识管理 存在的问题及策略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