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趣味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时间:2022-07-17 03:37:42

创设趣味教学,提高课堂效果

摘要:《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利用课内外活动、创设课堂情境、巧用教学方法以及拓展学生思维等方面阐述实施趣味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数学;趣味教学;策略

一、要利用课内外活动,激发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内外的时间,组织学生参与活动,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课内外活动,让他们继续学习和巩固知识。例如,在学习《我们与数学同行》时,可以让学生根据“车票中提供的信息”或“身份证号码”启发学生:数字与生活所存在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并使他们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事事有数学。教师还可以通过这节课,组织学生参与课外活动,例如,可以针对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之间的联系、初中数学的难易程度、如何学好初中数学,以及初中数学让我们学会了哪些内容等等进行小组讨论,举办自由讨论赛,让学生真正地了解数学、认识数学,从而学好数学。又如,在教授第一章“活动思考”时,可以根据题目:取一张长方形的纸片,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特征;通过“你会将它剪成一个正方形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方式的裁剪,并说出剪成的图形是正方形的理由。还可以进一步提出“你还能剪出什么样的几何图形?”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时,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活动思考”、动手操作等课题,组织学生多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动脑的情境下,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要创设课堂情境,培养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妙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采取设疑、布谜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学习《概率》这一课题时,可以让学生用抽签的方法,分别从3人当中选出2人去看演出。要先准备好3张相同的纸条,并在一张纸条上画个记号,然后把3张纸条按相同折法,折好放人一个盒子中,让3个学生去摸,随后教师提出问题:“先抽的与后抽的人中签的机会一样大吗?”学生抢答:“先抽的人中签的可能性大。因为抽签有先后,如果先抽的人抽到了,后抽的就抽不到了。”也有的说“如果先抽的没有抽到,后抽的人抽到的机会就增大了。”最后教师进行总结“不论是先抽还是后抽,中签的机会是一样的。”此时学生不免感到疑惑,他们就会带着疑问进入课本中寻找答案。

以此,教师要多利用设疑、布迷的教学方法,营造出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并让他们在学习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巧用教学方法,保持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设计教学方法,用启发、讨论、点拨、探究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图形的旋转》时,为了探索旋转的性质,我安排了这样的讨论:“图形在旋转的过程中,哪些发生了改变?哪些没有发生改变?度量相关的角、相关线段的长度,你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从旋转的概念出发理解图形在旋转的过程中,旋转中心是什么?旋转角是什么?图形中的每一对对应点分别是什么?”通过这样的讨论大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文化修养,运用丰富的语言艺术进行授课。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利用富有激励性、引导性、开放性的教学语言激励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引导他们深入探究和乐于思考,让学生亲身体验学习过程中的乐趣。

四、要拓展学生思维,强化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强化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如,教师可以利用课本后面的“想一想”、“做一做”或是“数学实验室”,引导学生通过“做”去感受数学、去感受图形,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创新意识。例如,在《认识三角形》这一课时,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5根小棒,长度分别为3 cm、4 cm、5 cm、6 cm和9 cm,然后任意取出3根小棒首尾相接搭三角形。学生在动手过程中,互相讨论,得到结论,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过程中,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利用课内外活动、创设轻松课堂情境、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以及拓展学生思维来激发、培养、保持、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进行趣味教学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他们得到全面地发展。

上一篇:提高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质量之我见 下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观察”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