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生活 精读升华

时间:2022-07-17 02:09:37

联系生活 精读升华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4-0133-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好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可把阅读教学分为初读、精读、整理归纳和巩固应用四个阶段。精读阶段是整个阅读教学的成效,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或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涣散人心。下面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精读阶段的教学组织谈谈个人的看法。

1.联系生活,激趣

阅读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来自于生活,故,阅读教学应结合上下文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尤其是在精读阶段,应加强与生活的沟通,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真正受到启迪,才能赋予课文以生命和活力,更好地提示其全新的潜在意义。

1.1 回忆生活,品评词语。有的课文内容虽存在于学生的现实生活,但学生对其没有直接的感知和认识,教学时,应设法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把课文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由此及彼,触类旁通,突破重难点,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她是我朋友》一文,描写小男孩阮恒为小姑娘献了血后,认为自己要死时的悲痛心情,用了"啜泣"、"呜咽"、"哭泣"、"抽泣"四个动词写他的苦,学生读了,只知道这四个词语表示哭,但每个词具体表示怎样哭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却模糊不清,无论教师用再多的语言去解释学生还是模糊不清。此时,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一下,你过去看到或听到哪些人哭,是怎么哭的,让学生演一演,其他的同学判断他的这一表演应该用哪个词。这样,学生就轻松而愉快地理解了这几个词,而且还学会了其它表示哭的词语。又如《桂花雨》一文,学生基本上看过桂花,欣赏过桂花,但亲身摇过桂花的同学却很少,对文中描写作者的"摇花之乐之情"就不易了解。我们这去年曾下过一场南方小学生少见的雪,教师可让学生回忆一下看到雪花纷纷扬扬的从天空飘落下来的情景及当时的心情,在让学生去体验作者的"摇花之乐之情"就容易多了。

1.2 再现生活,引感。有的课文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情景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引起高度的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桂林山水》一文,作者以高超的艺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优美画卷,怎样使学生领略到这美的风景呢?教师首先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放映桂林山水的图片,再现生活情境,并配以优美音乐,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图文对照进入情境,接着引导学生品评词语,有词语难以理解,可以在放入情境中,进行图文对照就不解自通。如"拔地而起"、"怪石嶙峋"等词,教师用再多的语言也很难让学生真正的明白。可一放图片,让学生亲眼看看那里的山高笔直陡峭的样子,看看各种各样奇怪的石头,高低不平的排列着的景象,品一品词中的含义,深觉作者的用词造句之妙,更激起他们对桂林美景的热爱之情。音乐、画面、语言、神情营造出来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气氛,使学生入境动情,顺利地跨越时空的鸿沟去理解,同时获得情感的陶冶。

1.3 模仿生活,体验情趣。有的课文是学生常见或比较熟悉的生活现象,但往往是他们熟视无睹或知之甚少的,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好玩好动的特点,把课文所描绘的生活引入课堂,根据课文内容模仿生活,设置生活情境,让学生到教师所创设的场景中去观察,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登山》一文,教师可以以黑板的立面为峭壁,以几条小凳拼接为小路,凳子的下方就是深渊,然后"现场直播",让学生尝试走过,同时配以语言、音乐,加以调控,并组织全体学生观察、评析、交流,设身处地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认识人物品质。

2.以读代讲,读中升华

古人说:"熟读深思子自知。"朗读是加深课文理解,激发学生情感的重要手段。《语文课程标准》也自始至终反复强调"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学生的读在阅读教学中是何等的重要啊!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以读为本,以读为讲,把读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读中有所发现,在读中感悟自得,在读中体会情感。尤其对文中精彩的片段、精妙之处,更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悟感情。如《小珊迪》这篇课文语句生动,情节感人,对话比较多,适合学生朗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采用"以读带讲""读中升华"的方法,对课文中的重要语句,如卖火柴过程中的对话,小利比对哥哥遭遇的叙述,小珊迪临死前的话等,通过范读、自由读、指名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读,读中体会和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和对资本主义制度强烈不满的情感,增强了教育效果。这样,分层指导学生反复读,使课文中的人物活现在眼前,人物语言活现在耳边,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适时点拨,启发诱导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改变逐词、逐句、逐段地串讲、串问的做法,并不是要求教师不讲,而是要求教师的讲要少而精,突出重点。在精读阶段,教师的适时点拨、诱导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学生急需指点时,给以适当的一"拨",就会一石激起千层浪,打通学生思维的障碍。比如学习《第一场雪》,学生讨论雪大、景美,非常热烈,而在讨论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时有些沉闷。教师适时点拨,"请看书中写到孩子们的欢乐情况,堆雪人、打雪仗……叫喊声把树枝上的雪都震落了。多高兴啊!你说作者的心情怎样?"顿时,学生的心扉被打开了,原来作者和孩子们一样喜欢这场雪。教师接着问:"作者把雪景写得这么美,让我们像进入仙境一般,可见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心情写的?"经老师这么一点,学生才真正知道了作者之所以把第一场雪写得那么美,是因为喜欢这场雪,学生的讨论积极而热烈,对课文的内涵理解得非常深入。

精读阶段的教学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可以说是一门融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艺术,我们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认知规律及已有的知识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让学生想学、愿学、爱学、会学,我们还要进一步去透视洞悉,去实践研究,是精读阶段这极富综合性的教育功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是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

上一篇:哑铃型钢塔景观桥浅谈 下一篇:中学语文毕业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