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时间:2022-07-17 12:55:42

中职学校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适应性研究

[摘 要] 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中等职业学校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起着极大促进作用,其性质决定专业设置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需按产业结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方向调整设置专业,加强专业结构调整、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打造品牌专业,保持专业相对稳定性与灵活性,做到供需对应。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 专业设置 区域性 产业结构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变化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使中等职业教育更好地主动服务于经济和社会,教育部于2007年决定组织开展对现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修订工作。确使中等职业学校能够科学合理地设置和调整专业,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与地区产业结构相适应,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本文通过对莱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及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形成总结报告,并就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管理提出相关建议。

一、产业结构概况分析

近年来,莱州市优化调整经济发展布局,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增强工业对农业、服务业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已形成了机电、石材、黄金、盐化工4个支柱产业为龙头,传统建筑、工艺品、水产养殖,新兴旅游、商贸行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通过表1,可以看出,第一产业比重逐年下降,2000年至2007年,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的比重由17.8%下降到10.7%,呈稳步逐年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最大,2000年至2002年间波动极小,自2003年开始发展迅猛,呈逐年上升趋势,具有强劲的发展潜力。第三产业发展有一定的波动性,但基本态势平稳,均保持在30%左右,呈稳定发展局面。由此可见,莱州市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布局。

二、专业设置现况分析

2008年莱州市现有各类学校162所,其中中等职业技术学校6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人数11107人,约占全市学校总在校人数的10.5%。

截至2007年底,据表2粗略统计,我市6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涵盖了9个一级类专业,42个专业种类。可以看到,莱州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基本符合当地产业结构布局。2007年第二产业招生人数为1575人,第三产业为1295人,第一产业没有招生人数,呈二三一格局,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布局一致。

专业布局基本符合莱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机电类专业招生人数及开设专业数量均居首位,增幅远远大于其他专业,加工制造类专业细分明显,根据用工企业需求,数控专业从机电专业中分化独立,并发展壮大,二者成为莱州重点专业,领跑烟台;商贸、旅游类专业随着商贸、旅游行业兴起繁荣,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飞速发展;建筑、服装专业跟随各自行业发展规模平稳前进,为行业提供大量技术工人。

全市形成了以莱州高职、二职机电类专业为龙头的数控集团和以烟台信息工程学校信息类专业为主的信息集团的两大职教集团,既优势互补又合理分工。

三、专业设置优势

1.组建职教集团,发挥集团优势

职教集团与本地产业密切结合,以重点学校为龙头,骨干专业为纽带,整合教育资源,突出专业特色,增强职业学校的整体实力。莱州高职牵头组建的烟台市数控职业技术教育集团,共有莱州二职、烟台信息工程学校等12家职业学校,莱州行星机械有限公司、莱州三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等27家重点税源企业参与。通过参与职教集团,学校可根据企业需要进行“订单教育”,合理设置、调整专业结构,企业可到学校预定人才,节约新进人员的教育成本。

2.整合趋同专业,优化教育资源

市场利益的驱动,一些学校盲目追赶潮流,忽视区域市场容纳量,随意增设专业,导致专业名称混乱,专业重复设置。近年来,莱州一直致力形成切合产业结构布局的合理专业布局,不“求大求全”,不盲目新增专业,整合趋同专业。2007年将信息技术类专业几乎全部划入烟台信息工程学校,规范专业名称、合理规划专业,整合师资、教学设备等教育资源,提升学校专业优势。

3.紧贴区域结构,扶植骨干专业

专业设置要贴合地方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特别是主导产业的实际要求,着重发展一批切合当地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势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标志性专业,带动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高职的机电、数控专业,烟信的计算机专业、餐旅服务专业为省骨干示范专业;二职的机械加工专业、三职的服装专业、中华武校的武术等近20个专业为烟台市级骨干示范专业。

四、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1.专业布局与区域产业结构间存在差距

从表2看出,全市中职学校都未开设与第一产业有关的专业,自2000年后,农林水专业逐渐取消,基础性行业空白,与传统支柱产业黄金、盐化工相关专业对接率不高,重点产业水产业相关的专业也未开设,支持力度不够。

2.第三产业对应专业比重偏大,发展不均衡

虽然第二产业对应专业招生人数占多数,但一直以来第三产业专业个数比例偏重,2007年达到27个,占64.3%,尤以信息类专业为多,占第三产业相关专业总数的三分之一,与二三一的产业结构不适应。优势传统专业发展滞步不前,幼师、烹饪、餐饮服务类等供不应求专业在招生规模、开设数量等方面几年来均未发生多大改变,专业覆盖面相对薄弱。

3.专业建设重复,专业名称混乱

幼师与礼仪、家政与幼教专业主要目标都是培养幼儿教师,但学校的专业名称却容易使人产生歧义,误认为是2个不同培养方向专业;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信息类相关专业,趋同现象严重,计算机技术、计算机及应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名称混乱,无法了解专业重点方向。

五、对专业设置的建议

中职教育专业结构应根据经济结构、区域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其专业设置及规模必须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同时应瞄准新兴产业和产业发展趋势来设置调整专业。首先,要加强校企合作,校校合作。通过合作,共同促进,实现共赢。学校与企业联合进行“订单教育”,设置“企业冠名班”,共同商讨专业设置内容,专业发展方向,制定教学计划。学校之间也可进行合作,将几个学校同时开设的相同专业进行合理调配,学分互认,优化整合学校的师资、设备,一个用于理论学习,一个用于实践操作,做到1+1>2;其次,要打造品牌专业。一所中职学校最主要的是要办出特色,优势特色专业是中职学校的支柱和窗口。中职学校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发展方向,尽最大可能支持与地方支柱产业相匹配专业发展。

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结构是相互支撑,互为导向的关系。区域产业结构的变迁是区域职业教育发展的市场导向,专业结构要真正实现与地方产业结构的有效对接。做到针对性强,适应面广,使之能够适应当前和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梁忠义等: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引论[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43-48

[2]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相关工作的通知[EB/OL].www.moe.省略/edoas/website18/level3.jsp?tablename=1183&infoid=34795,2007,10

[3]莱州统计局.莱州统计年鉴[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2007

[4]张雯芹.贵阳市产业结构调整与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课程目标定位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5]林 玲:黄石中专专业设置与黄石经济的适应性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6

[6]项冬松:徐州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

上一篇:湖南省入境客源市场分析与营销策略研究 下一篇:对我国区域旅游合作若干问题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