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气清景明,慎终追远

时间:2022-07-17 11:54:01

清明气清景明,慎终追远

释义

春分后十五日,每年的4月5日或6日,就到了一年中景象最好的时候,“万物齐乎巽”,风从东南吹来,万物生长,气清景明,与阴气相斗很久的阳气终于大显,萧条凋零不再,世上一片明朗生机。这个时候,白桐花开始开放,接着喜阴的田鼠不见了,回到地下洞中,喜阳的鹌开始活跃,古人观察误认为是田鼠变成了鹌。然后雪终起雨,有望见到彩虹了。看古书还看到一则趣闻,古人对于彩虹的想象,“尝见虹入溪饮水,其首如驴”,彩虹是一条拖着彩色长身的驴,形象甚怪。

养生

清明到来,气温稳健升高,此时应早卧早起,以养脏气。在此“雨纷纷”之时,湿气增重,人易感受湿邪,须注意防潮,切勿久处湿地以防感受湿邪,尤其是老人家,易现关节疼痛等病症。

正逢气象大好,宜外出舒心,身处自然生机起旺之时,人在这般环境里不自禁中会心情愉快,与天地同昂扬。举目远眺,还可开阔视野,助益于视力。

饮食方面,中医讲“当春之时,食应减酸宜甘以养脾壮阳”。因为此时肾气渐弱,心气渐起,木气正旺,故饮食宜减甘增辛,补精益气,少吃“发”物,如芋头、鸡、鹅等,可多食枸杞菜、山药、西红柿,土豆、苋菜等食物,如荠菜,益肝和中;菠菜,利五脏、通血脉;山药,健脾补肺。

习俗

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清明习俗最普遍的主题。慎终追远的悲情同时又有踏青游玩的快乐。南宋诗人高翥这首《清明》很好地描述了当时扫墓之状: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寒食禁火

古时清明前日为“寒食节”,后渐合一。相传春秋时期,介子推曾割股为流亡的晋文公充饥,晋文公后来分封群臣,介子推却背老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焚山逼介子推露面,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为纪念他,人们在那天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这天被称为“寒食节”。

至今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吃鸡蛋和凉馒头,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梁米饭。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戴柳插柳射柳

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也有记载:“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据明朝人的记载,射柳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放风筝

清人潘荣陛所著《帝京岁时纪胜*记载:“清明扫墓,倾城男女,纷出四郊,提酌挈盒,轮毂相望。各携纸鸢线轴,祭扫毕,即于坟前施放较胜。”古人还认为清明的风很适合放风筝。《清嘉录》中说:“春之风自下而上,纸鸢因之而起,故有‘清明放断鹞’之谚。”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

上一篇:乙肝是东方人的特有体质 下一篇:不为别的只因我们是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