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投资更好更快增长的基本判断

时间:2022-07-17 08:13:45

吉林省投资更好更快增长的基本判断

一、投资更好更快增长的含义及衡量标准

(一)基本概念

投资更好更快增长,是从投资数量增加和投资质量提高两个方面反映投资增长变动趋势和效果的概念。投资更快增长,主要指以相对较高的增长速度和相对较大的投资规模为特征实现的增长。它是从投资“量”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投资总量变动趋势和持续增长的能力。投资更好增长,主要指以投资质量和效益提高、投资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特征实现的增长。它是从投资“质”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投资活动带来的效果,包括投资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情况即投资微观效果,以及扩大投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程度即投资宏观效果。投资更好更快增长,就是在统筹协调投资更快增长与更好增长的基础上,以投资规模扩张、投资结构优化、投资增长方式转变、投资质量和效益提高、投资带动能力增强为特征,所实现的投资增长。它是从投资“质”、“量”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考察投资规模扩张和质量提高的结合程度,从而在总体上判断投资增长的水平和效果。投资更好更快增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投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投资更快增长与投资更好增长,是矛盾的统一体,二者互相联系、互为因果。更快增长是更好增长的基本前提,更好增长是更快增长的重要保证。更好增长是核心,是投资增长的终极目标;更快增长是手段,是投资持续增长的不竭动力。只有投资更好增长与更快增长的有机统一,才能切实提高投资增长质量,实现投资既多又快、既好又省的增长,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二)衡量标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我国基本完成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政府在经济领域日益发挥重要的宏观指导作用。传统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指导思想的提出,进一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使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轨道。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对于“又快又好”,“又好又快”把“好”放在首位,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体现了政府工作思路的转变,也进一步明确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省委、省政府从吉林省的实际出发,加大压力,提出了“更好更快”发展的要求。

在这样一种全新的发展环境和条件下,衡量投资更好更快增长,不再是简单的计划色彩的标准,而更多地融入了市场经济的内容,体现了科学发展的要求。考虑吉林省加快振兴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衡量投资更好更快增长,其标准可以概括为五大方面。

第一,促进经济增长。表现为经济总量不断扩大,GDP持续增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能力逐步提高。

第二,增强综合实力。表现为经济增长质量提高、活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持续增长,企业总体效益水平逐步提高。

第三,提高生活水平。表现为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消费能力逐步增强。

第四,保持物价稳定。表现为整个社会物价水平保持稳定,资源、能源、消费品、工业品、投资品等价格变动正常,经济运行平稳,社会安定。

第五,改善发展环境。表现为经济发展环境、居民生活环境、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改善,质量逐步提高。

二、投资持续、快速增长,体现了更好更快的要求

“十五”以来,吉林省投资保持持续、协调增长势头。特别是2004年年度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后,投资开始进入快速增长空间,基本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更好更快增长的趋势。

(一)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提高

从2001年开始,吉林省投资规模逐年扩大,投资增长速度呈现逐步加快的趋势。2001-2006年,全省年度投资规模从679.65亿元增加到2804.3亿元,增长3.1倍;投资增长速度由15.81%提高到55.59%,上升39.78个百分点;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由1.83%提高到2.55%,上升0.72个百分点。人均投资额由2577.26元增加到10311.82元,增长3倍。到2006年,吉林省投资增长速度已居全国第1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7个百分点;人均投资额超过10000元,成为全国9个人均投资过万元省份。投资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拉动作用。2005年,全省投资率由2001年的37.89%提高到49.18%,上升11.29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贡献率由32.31%提高到66.92%,上升34.61个百分点。

(二)投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扩大投资的效果开始显现

1、经济总量持续增加。地区生产总值快速增长,投资贡献能力大幅度提高。2005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由从2001年的31.75 %提高到46.07%,上升15.68个百分点。2006年,全省GDP从2001年的2120.35亿元增加到4249.23亿元,增长1倍;人均GDP由7893元增加到15625.04元,增长近1倍。GDP增长速度由9.3%提高到15%,占全国比重由1.95%提高到2.05%,分别提高5.7和0.1个百分点。

2、综合实力逐步增强。财政实力明显增强,企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体效益水平不断提高,竞争能力增强。2006年,全省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由218.3亿元增加到507.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21.11亿元增加到245亿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由459.25元增加到900.9元,分别增长1.33倍、1.02倍和近1倍。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由18.64%提高到21.31%,地方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由16.68%提高到18.30%,分别上升2.67和1.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由2001年的589.06亿元提高到1395.01亿元,产品销售收入由1790.21亿元提高到3634.64亿元(2005年),利润总额由85.62亿元提高到200.98亿元,分别增长1.37倍、1.03倍和1.35倍。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由2001年的8.03%提高到9.54%,上升1.51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由62.63%降至54.78%,下降7.85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次数由1.38次/年提高到2.37次/年,增长0.72倍;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7308元/人.年提高到143932元/人.年,增长2倍。

3、居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2006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775.0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41.13元,同2001年比,分别增加4434.59元和1452.91元。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9.88平方米,农村人均居住面积达20.68平方米,同2001年比,分别增加6.47平方米和3.58平方米。

4、物价保持基本稳定。2006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以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分别为104.1、101.1(2005年)、101.7、103.8和102.2,同2001年比涨幅仅有2.8、0.2、1.4、2和1.1个百分点。同全国平均水平比,也没有较大差距。2005年,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3、0.5和1.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和0.4。

5、发展环境继续改善。交通、运输、电信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瓶颈”制约大大缓解。城乡基础设施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主要江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污染防治水平逐步提高,自然、生态环境明显改善。2005年,吉林省铁路正线延展里程由2001年的3892公里发展到4063公里,增加171公里;铁路营业里程由3568公里发展到3641公里,增加73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39747公里发展到50308公里,增加10561公里。其中,等级路由36964公里发展到48487公里,高速公路由381公里发展到543公里,分别增加11523公里、162公里;内河通航里程由1595公里发展到1609公里,增加14公里;民航由93407公里发展到163244公里,增加69837公里。全省城市用水普及率和用气普及率达83.2%和76.23%,同2001年比,分别上升8.84和12.39个百分点;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达7.28标台,增加1.06标台;每万人拥有排水管道长度达5.9公里,增加0.4公里;人均拥有道路面积达7.77平方米,增加了2.14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6.8平方米,增加2.02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9%,上升4.03个百分点。

三、投资增长的差距依然存在

纵向比较,吉林省扩大投资有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但横向比较,投资增长的质量并不高。特别是在更好增长方面,投资效果体现的还不突出,发展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四大领域,即经济总量差距、综合实力差距、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和发展环境差距。

(一)经济总量仍然较小

从GDP总量水平比较看,2005年,吉林省GDP达到3620.27亿元,居全国22位,同全国按31个省市区平均的GDP水平比,相差2760.02亿元。从人均GDP水平比较看,2005年,吉林省人均GDP为13348元,在全国31个省市区虽然排13位,同全国平均水平比,相差2065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6.6%。

(二)综合实力仍然较低

一是反映在财政收入的增长水平上。2005年,吉林省地方财政收入达207.15亿元,相当于全国按31省市区平均水平的43.1%,位居全国24位。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只有5.72%,在全国排28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个百分点。人均财政收入水平不足1000元,只有762.7元,在全国排17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97.2元。二是反映企业的效益水平上。2005年,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只有8.75%,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07个百分点,在全国排27位。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4.0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5个百分点,在全国排28位。流动资产周转次数为2.13次/年,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22,在全国排17位。

(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较大

一是反映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上。2006年,吉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70.5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83.93元,在全国排1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641.13元,在全国排11位,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4.13元。二是反映在城乡居民居住水平上。2005年,吉林省城市人均住宅面积为22.46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65平方米,在全国排25位;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0.1平方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6平方米,在全国排27位。三是反映在工资收入水平上。2006年,吉林省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16583元,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418元,在全国排27位。

(四)环境约束依然突出

一是交通运输水平较低。2005年,吉林省公路通车里程只有50308公里,占全国公路通车里程的2.6%,在全国排22位;其中,高速公路只有543公里,占全国高速公路的1.3%,位居28位。二是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较低。2005年,吉林省城市用水普及率、用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为83.2%、76.23%、7.28标台、7.77平方米和6.8平方米,同全国平均水平比,分别低7.89个百分点、5.85个百分点、1.34标台、3.15平方米和1.09平方米,在全国分别排23、15、20、28和19位。三是资源和能源消耗水平较高。2005年,吉林省万元GDP能耗达1.65吨标准煤,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万元GDP能耗达3.25吨标准煤,在全国分别排11位和13位。

通过上述分析与比较,对吉林省投资增长情况,我们可以做出如下基本判断:第一,投资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投资规模加速扩张,投资增长速度逐步加快,投资呈现相对较快的增长趋势;第二,投资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其作用已经开始显现,投资质量和效益呈现逐步提高的趋势;第三,投资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呈“数量扩张”特征,“质量提升”表现的不够明显,投资更好增长体现得还不够充分。扩大投资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载体,加快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加快建设和谐吉林,加快实现“富民强省”的目标,对吉林省来说,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投资拉动战略,协调处理好投资更快增长与更好增长的关系,以“更好”增长为长远目标,以“更快”增长为坚实动力。当前,吉林省投资更好更快增长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积极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有效组织推进项目建设,切实改善生存发展环境,大力营造全民创业氛围,逐步解决制约投资增长的突出矛盾,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益,缩小发展差距,增强综合实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执笔人:刘元海)

上一篇: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下一篇:通化市区环山生态环境建设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