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民间刺绣对湘绣艺术特色的影响

时间:2022-07-17 08:03:11

湖南民间刺绣对湘绣艺术特色的影响

内容摘要:湖南民间刺绣是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其题材内容、工艺技法、表现方式、内在精神对湘绣艺术风格特色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湖南民间刺绣 湘绣 特色

湖南民间刺绣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一种民间艺术,是年代最长久、参与人数最多、欣赏者最广泛、文化积淀最厚重、情感因素最深沉的民间艺术,在民间艺人的创新、发展中,形成了图案质朴、色彩丰富、构图生动、造型夸张、针法独创、绣工精致的艺术风格。

作为我国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就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从其广泛的题材和质朴表达方式中受到启迪,从其多姿多彩的工艺技法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孕育、发展并形成了独特风格的刺绣艺术。

湖南民间刺绣历史悠久。清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长沙县沙坪和开福区一带,许多农家妇女以刺绣为业。光绪二十四年(1898),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流传各地,闻名全国,湖南民间刺绣逐渐脱离自绣自用的状态,成为一种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刺绣成为农村副业、谋生手段。至光绪末年短短十年里,长沙一带设立的绣庄就达40家之多,大大推动了刺绣水平的提高,表现手段也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一种独特刺绣工艺系统,逐渐形成“湘绣”流派, “湘绣”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光绪年间,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把中国画移植到刺绣中,原来的民间绣女顺应绣品市场流通的需要,成为刺绣加工者,她们为求针法工艺适应国画色彩的细腻变化和笔墨施展的需要,从民间的散套针中发展出利于混色的掺针。自此,民间绣女运用掺针熟练地处理色阶和色彩的变化,形成了近代湘绣色彩运用上格调多样、鲜艳多姿、生动逼真的风格特征,为湘绣精品的生产和发展奠定了工艺基础。

湖南是少数民族的集居地,有土家族、苗族、瑶族、侗族、白族等,各族妇女都有刺绣的习俗。她们利用自产材料,绣制了许多具有民间风味、多品种的实用品,常见的有门帘、椅垫、桌围、堂彩、喜幛、枕档、裙服、披风、鞋帽、帐檐、荷包、烟袋等,它们与当时的生活方式和人情风俗,与那个时代紧密结合在一起,因而题材十分广泛,宗教巫术寓意的神话传说、人神鬼怪和祈福吉祥寓意的花草虫鱼、飞禽走兽,无所不有,热爱生活的民间绣女选择自己喜欢的题材,寄托美好生活的愿望:用于婚寿喜庆的堂彩上绣着戏剧故事,渲染节日热闹氛围;童帽上绣着老虎,期望未来的孩子像个男子汉威武雄壮;门帘上的猴子,寓意灵敏快捷,起居平安……绣品实用功能与审美效果贴切而统一,楚汉刺绣的神奇浪漫与劳动人民的质朴单纯相得益彰,这些反映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和健康朴实审美观的绣品及其内在精神直接影响着现代湘绣艺术特质的发展,浪漫、神秘的湘楚文化精髓成为湘绣艺人至高的追求。

湖南民间艺人不受成套的专业造型规范和技术程式的约束,依随心意再现物象和情景,没有固定章法,只求突出主体,有时人大于山,有时一棵松树,只突出几根松针,却自然入眼。虽然稚拙,却能抓住形象的主要特征,刻划细微之处,具有一种单纯、质朴、简练的美感。如常见的日用品童帽,制作者在其头部五官和爪子上表现出的特征,这种既强调特征又稍作变形的表现方法,在湖南民间刺绣中最多见,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刺绣者希望使用者茁壮成长的强烈愿望。

民间刺绣的针法非常丰富,主要分为两大门类:一是擅长彰显阴阳和色彩变化的表现性针法,如平针、齐针、套针等,二是长于彰显装饰效果的装饰性针法,如织针、锁针、网针、珠针等。其中表现性针法中的散套针为后来湘绣所倚重,发展成为掺针,奠定了湘绣针法体系;清末民间刺绣作品《苍松》,用交叉针绣制束束松针,具有极强的欣赏效果。湘绣艺人总结其规律,汲其精华,发展成为了湘绣后来常用的的乱针绣法。形成了具有独特地方风格的刺绣体系,无论是题材内容、工艺技法、表现方式还是艺术风貌,都承传着湘楚文化浪漫主义传统特质,展现出传统韵律的古拙之美和想像丰富、热烈奔放的整体风格,成为最具湖南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成为重点保护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上一篇:尼采与汉化莎士比亚诗歌的翻译观念对比 下一篇:河南艺术品市场可持续发展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