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时间:2022-07-17 02:57:21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人人掌握“必需”的数学,给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这实际上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更加关心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对于后进生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与理解,更加注重他们的发展,由“精英”教育转变到“大众”教育。这对于我们对后进生的转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新课程下的一个显得尤为重要的课题。要转变后进生,防止厌学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而又艰巨的任务。以下就从非智力因素对后进生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一、后进生形成的原因

所谓后进生是指进步较慢,学识、水平较低的学生。后进生的形成主要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方面造成的。大量的实验与研究表明:突出人才和平庸者之间最显著的差异,并不限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决定于自信心、坚持性及自制力等非智力因素的优劣。现代社会中,非智力因素对后进生造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表现为: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招生制度;后进生对学好数学丧失信心、缺乏兴趣;

后进生意志薄弱,不能控制自己坚持学习;后进生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社会环境与家庭因素等。以上这些方面都是后进生形成的非智力因素,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2-3%的后进生无法正常搞好学习,正是基于这些研究,布卢姆提出了“掌握学习”的理论,他认为只要提供合适的环境和足够的学习时间以及适当的帮助,95%的学生都能够学习每一门学科,达到确定的教学目标。由此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理由也有信心,后进生是可以转化的。

二、后进生的转化

1、教育理念的转变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接触、了解、钻研自己感兴趣的数学问题,最大限度的满足每一位学生数学需要,最大限度地开启每一位学生的智慧潜能。教育的目标不仅只是“升学”,它有着更重要的目标――为了每一个学生。教育理念的转变,为我们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新课程的实施,为我们开展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搭建了一个全新的舞台。

2、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

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多利用直观因素的作用,多采用一些与学生密切联系的具体的模型与具体的实例,逐渐培养后进生学习的兴趣,引起他们的直觉思维,然后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例如,可以组织学生用小棒搭建若干三角形、四边形等探索规律;用搭积木、折纸、剪贴等方式,理解空间图形、空间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等。教师要注意对后进生辅导,采用科学的鼓励方式,对后进生的提问要耐心细致且层层深入,恰当使用变式,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充分提示各性质特征的联系,训练学生思维的开阔性,揭示问题的本质特征。

平时教师要重视个别辅导,个别辅导是对后进生进行教育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通过对后进生恰如其分的分析,深入的观察,查漏补缺,因材施教,争取做到一把锁至少有一把钥匙开,耐心教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促使他们把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把社会动机化作个人的内在动机,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促使后进生发生根本性的转化。

3、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要自觉地、有意识地去了解后进生,细致入微地发现后进生的可爱之处。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多给他们一些关注,实际上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只有多与后进生相互接触,才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后进生的可爱之处,才能引发真情实感。“知之深,爱之切”。发现后进生的可爱之处,会有助于爱生之情的萌发,而爱生之情又会促使教师进一步去了解学生、发现优点,两者会形成相互促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在平时经常主动接近他们,向他们提问,找机会与他们交谈,和他们交朋友,给他们情感,以博得学生的爱戴和尊敬,消除他们的自卑感和对数学学习的恐惧感。在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自己的目光、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后进生亲切、信任、尊重的情感信息。例如,当后进生在回答问题总是较为胆怯、畏缩,那么教师要用目光去鼓励、支持,经常用和蔼、慈祥的目光注视后进生,使他们产生一种温暖感、亲切感。平时对后进生的微微一笑,打个手势,说一声“请回答”,都会给后进生一种无形的力量。要设身处地的为后进生着想,和他们“心理换位”,当后进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要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当后进生发表不同意见时,虚心听取,客观评价。当后进生做错题时,不挖苦、不讽刺,和他们一起讨论,启发寻找错因,直到弄通弄懂为止。以教师良好的情绪,感染后进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乐于和教师合作,乐于学习数学。

教师要善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与“闪光点”,更要进一步诱发后进生的“闪光点”,后进生由于受到比较多的失败刺激,或萎靡不振,或顽劣不堪,在他们身上有时很难发现有利于学习的积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情景,给后进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千方百计地处处为后进生喝采,多给他们一些掌声与鼓励。比如:在上课时,可挑一些容易回答、解答或操作的问题让后进生做;在单元测试时,可适当使用A、B卷,让后进生也能考出高分;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使他们时时刻刻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享受发现的乐趣,逐步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4、学生意志力与良好习惯的培养

学生要学好数学,必须具有优秀的意志品质,顽强的毅力,在学习的道路上排除干扰,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实践证明,一个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在学习上是不能获得成功的。因此,有意识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是非常必要的,数学后进生在解数学题时往往出现:①题意不理解或不易发现隐含的条件;②应用题中列不出未知数应满足的方程式;③运算准确性差,速度慢;④解题后一般不检验,对概念含混不清。对于这些困难,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及时引导,帮助学生解除疑点,克服困难。良好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毅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锻炼过程,教师要常抓不懈,采取以鼓励为主批评为辅的方法。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本质上讲是世界观的问题,无论学生现在学习知识还是将来从事各种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教学中,只要分析一下便不难发现:教师为使学生理解某个概念,纠正某种错误,提高解决某类问题的能力而费尽心思时,真正使教师为难的并非学生的愚笨,而是学生平时形成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也就是学生固有的不良习惯。例如:做事马虎的学生,拿到一个数学题,粗看一遍就动手解答,常因一字之差而导致失败,这样的实例在教学中是经常遇到的,这恐怕不是智力的原因吧!为了克服不良积习,培养科学习惯,作为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持之以恒。而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使学生一生受用不尽。

5、作为社会、学校、家庭有责任也有义务要为后进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家庭也应给予后进生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不能因为成绩差而时时训斥他们,反而应该适当地多给他们一些支持和鼓励。任课教师更要做好家校联系工作,与后进生的家长多多联系,采取主动上门家访,而且以表扬为主,以关怀为本,力图通过家访增进双方的沟通与理解。只有社会、学校、家庭、教师共同合力,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并取得相应的成果。

每一个学生都有丰富的知识体验和生活积累,每一个学生都有各自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要面对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教学要适应每一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让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后进生也要学会做人和学会生活,从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逐步领悟学习数学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增强自信。

上一篇:生本教育理念下高中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 下一篇:虚拟工厂在实训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