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讨论传统文化对居住区植物造景的影响

时间:2022-07-17 02:55:17

谈讨论传统文化对居住区植物造景的影响

摘要: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古代园林和传统文化一直是我们文化的精髓和骄傲。纵观我国园林造景深受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的影响, 与建筑、水体、山石等结合,形成了情景交融的环境。在园林环境营造中追求咫尺空间、扑朔迷离、步移景异,让人回 味无穷;花木数株、秀竹几杆、顽石几块,令人留连忘返。下面,本文简要探讨传统文化对居住区植物造景的影响。

关键词:园林;传统文化;风水;植物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在中国的传统园林3000年以上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了皇家园林、私家园 林 、寺庙园林、公共游乐区园林、风景名胜区等多种类型。并产生出岭南园林、江南园林、四川园林、北方园林等主要的地方风格,以及具有特殊民族风格的园林。园林在中国古籍里根据 不同性质也称作园 、囿 、园亭、庭园、山池、池馆、别业、山庄等。园林的规划有大有小,内容有简有繁,但都包含着四个必要的基本因素:土地、水体、植物和建筑。因此筑山、理水、植物配置、建筑营造便相应地成为造园的四大要素,而这四大元素反映出了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思想、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

一、“风水”的形成以及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1.“风水”的形成

早在我国古代,当人们对居住环境的基址进行选择与处理时就形成了“风水”之说,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风水”逐渐形成了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很强的古建筑选址规划设计理论,其中包括了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景观学、建筑学 、心理学 以及美学等多门 学科。“风水”简单的说是对地点的择并进行综合评价。古代住宅的风水选择很大的程度上与绿化环境联系在一起,考虑到住宅的舒适、安静、透光等,以便创造与改善住宅环境周围的良好“小气候”。

2.风水对居住环境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风水学在空间环境创造中随着历史的脚步一直延续了几千年,就在已经踏入21世纪的今天,“风水”现象也依然受到关注。有些业主不管本身的基地环境怎样,都希望设计师能加上风水的概念,甚至是牵强附会,为的也只是寻求心理上的满足感,其实这也是人们的一种求“吉”的心理作用。从古至今,人们都渴望吉祥如意 、一 生平安 ,而古代的风水理论,也正是与人们所密切关注 的“吉”、“凶”相关,使建筑空环境给人们带来安康 ,带来“吉祥”。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入口空间的处理。在风水理 论中,住宅的大门被称之为气口。在对大门的处理上,往往根据风水来确定它的方位等一些因素,而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照壁或影壁是大门的一种附属建筑小品,它也是 中国建筑的独特元素 。 在风水里,它可以藏风聚气,满足人们求“吉”的心理。在现代住宅设计入口空间中运用玄关以及在有的小区、居住区的入口也立有雕塑。这些在入口处的遮挡物缓冲了空间,遮挡视线 , 满足了对私密性的要求,符合长久以来中华民族的性格要求。

二是“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风水理论别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古典园林的设计中就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住宅中,室内空间通过窗、门、隔扇等使室内、室外与外界呼应,同时住宅中的阳台也是人们与外界、与“天”连接的通道。好的居住环境,需要这种复合空间来缓解人们长时间在室内空间的压抑感,有机会与自然亲密接触,中国人自古就有与大自然亲近的愿望。同时考虑阳台的尺度、朝向、景观等因素,真正成为住户与天呼应的好场所。

二、其他的传统文化对居住区的影响

1.“和为贵”的思想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人逐渐形成了崇尚 “ 中庸”、和谐的思维方式,人们渴求安居乐业、稳定平和,这种思维方式表现在居住环境中就是中国人一向注重的邻里关系。如我国北方的四合院就是体现“中庸”和谐思想的典型建筑,有利于邻里交往和关系融洽。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

先秦诸子争鸣,儒、道、墨、法等各自都有自己的特色,他们互相学习,但又始终保 持自己的风格。如中国的传统民居就因地区而异,四合院、吊角楼、福建土楼、窑洞等各式各样的居住形式,适应当地生态环境,既满足了当地人民的居住需求,又植根于当地的文化传统。当然,这要像先秦诸子百家一样,遵循“和而不同”的路线,广为采纳互相融通。也就是说,在居住区环境建设中,互相交流、吸取精华,同时又要保持自身的特色,让自身的文化更富生命力。

三、传统文化对植物造景影响

从古至今,园林四大要素中必不可少的一大因素就是植物,没有了植物的园林,是无法称之为园林的。我国园林植物造景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善于寓意造景,选用植物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也常常利用植物的形态和季相变化,表达人们一定的思想感情和形容某一意境。植物以它个体和群体的不同组合形式,千姿百态的形状,变幻无穷的色彩,诗画般的风韵,形成了不同的环境气氛,展现着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1.将植物赋予人格化的性格特点

古代文人墨客和现代人,经常为了寻找某种情

感的凭托或表达某一意境,而运用植物的特征、姿态、色彩给人的不同感受而产生的比拟、联想。如松刚强、高洁,梅坚挺、孤高,竹刚直、清高,菊傲视风霜,兰超尘绝俗,荷清白无染。人们对植物的鉴赏,从形式美升华到意境美,常用花木来表达感情。在许多文学作品中,运用植物的特性抒感,作品中的植物不但“人化”,而且还“神化”,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2.“天人合一”哲学思想在植物造景中的影响

“天人合一”思想在我国传统思想中有着总要地位,老庄哲学模仿自然山水营建园林成为一时风尚,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山水诗画与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这类园林中极力模仿自然,贯穿了“天人合一”,顺从自然的哲学观。在植物造景中则是要求仿照自然状态错落有致地组合成人工群落,与山石、水体等一同形成神似自然状态的环境,并要求园林建筑与环境协调。

3.“内秀”、“含蓄”的民族心理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纵观中国的古代园林,大多以曲为美,并且许多传统艺术强调曲线,以“含蓄”为最高标准,如在古建筑富于曲线美的大屋顶凹曲面、园林中的曲廊、拱桥以及对园林水体中水岸线的处理等。在植物造景上,是以障、隔、藏、过渡、围合为主要手段,其次才是季相、色彩、质感。在单株植物的处理上,也是求曲,喜弯而不喜直。

4.以“雅”为核心的审美观对植物造景影响

传统植物造景,是以与环境和谐为条件的,常使用粉墙、漏窗、月门、花廊、亭台、山石、水体等相结合,构造出一处处蕴涵有诗情画意的景观。清雅多姿的花木,是中国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些芳草佳木形成的景观中,无不体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影响。

5.生活习俗对植物造景的影响

因为不同地区、民族,由于生活习俗不同,审美意识不一样,所以同一植物在不同的环境中,喻义也不同。在我国的民间风俗习惯中,往往利用植物的谐音或艺术形象借物寓意。 如用玉兰 、 海 棠 、 桂 花 相配,示意“玉堂富贵”;用松鹤相配意在表达“延年益寿”;用鹤望兰面向水石 ,示意 “游子思乡”等。南方庭园则喜在墙前植芭蕉、棕竹及观赏竹类 , 以求“粉墙作纸,植物作画”的效果,而江南园林更有“无竹不美”之说。由于植物的特征不同,古往今来,人们往往借物寓意、托物抒情。因此,只有了解各种植物的特征、习性、寓意,结合地域、民族、习俗等诸多因素才能在植物造景中更好、更准确地体现作品主题。

结束语

优秀的营造手法,在今天的植物造景中,是值得学习、借鉴并继承、完善、继续发扬的。然而,不同民族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不同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性、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对于园林建设来说,更应该立足于我国的文化根基,创造出具有地方特色、有鲜明个性的园林 , 发 挥 最 佳 的 生 态 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落脚到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居住区,它的建设应该根据我国的国情、植根于我国的传统 ,从传统中挖掘精华,力求“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并与现代生活接轨,让居住区不仅具有“人 气 ”,而且还具有“文气”,让广大老百姓真正在和谐并具有相应文化氛围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参考文献:

[1]亢亮,亢羽.风水与城市[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2]汪溟.中国传统风水理论与园林景观[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5.

上一篇:道路路基回填土及压实施工技术 下一篇:浅析屋面防水建筑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