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原则与路径选择

时间:2022-07-17 01:13:08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原则与路径选择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形式和手段,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原则有目的针对性原则、主体本位原则。在进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路径选择时,首先是突出虚拟网络载体的时代特色,优化网络环境;其次是综合运用与创新载体相结合,发挥合力;第三是重视隐性载体的功效,拓展挖掘载体创新的新方式。

关键词: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248-02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教育要求,有目的和计划的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教育、引导的过程,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过程包括教育主体、客体和介体三个基本要素。本文所指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就是其中的教育介体,如何更好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本文就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原则与路径选择作一些必要的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及特征

载体一词最早来源于生物工程技术,指运载细胞DNA信息的工具。后来被广泛引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中,形象的描述为连接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对象之间的纽带。目前主流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对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定义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操作并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发生联系的一种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主要分为管理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等。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主客观相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种客观存在,不是凭主观意造物,比如活动载体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作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保障,缺乏一定的物质基础做支撑,载体不可能单独存在。它的主观性则体现在教育主体可以通过自己的主观选择来运用不同的载体形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与其自身的思想观念和认知水平有关。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主客观相一致性突出表现在教育主体在选择与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过程中。选择哪种具体的载体表现形式,最终是要看该载体形式是否符合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是否具备成为载体的条件,与此同时,还要考虑教育条件和教育对象的思想水平的客观因素。可见,一个成功的载体选择必须要发挥教育者的主观性与结合载体本身的客观性才能发生作用。二是发展与实践相联系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发展性表现在载体的形式不断突破传统的载体格局,越来越与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科技生活紧密联系,比如新型的以广电传媒、因特网为代表的大众传播载体就是突破了传统的理论学习、报刊等载体形式,成为青年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育新载体。实践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就是一个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而作为载体的文体活动、大众传播等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本身也是在实践中进行,并且最终教育效果的好坏都要接受实践效果的检验,一次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是一次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实践性促进了载体发展性的成长,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发展性的增强推动了载体实践性的提高,二者相互联系。三是承载与传导相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承载性指载体承载着教育主体、客体、目标等诸多因素。传导性是指载体具有传导教育信息的功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以传导荣或信息为中心的过程,载体承担着传递渠道,只有当载体先承载着教育内容等诸多要素时,传导性才开始发挥作用,也只有依赖各种载体,教育者才能将教育内容传导给受教育者,从而达到教育目标的实现。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原则

(一)目的针对性原则

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形式不断变化发展,早已突破了传统载体的模式,然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受教育者最终掌握教育内容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一个教育过程,载体的出现是为了更好的达到教育目标,因此教育主体在教育过程中要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必须在选择载体时就做到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如果目的不明确,载体的运用就可能流于形式即载体的选择必须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和教育内容更好的传导。坚持目的针对性原则,就是要求载体的选择必须根据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去操作。

(二)主体本位原则

当前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弊端就是受教育者知行脱节。如果受教育者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那么,再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外在表现形式也不起作用。可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选择载体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的主体本位原则,将受教育者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怎么需要等问题作为开展有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改变过去单纯的讲授和灌输,取而代之的是从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来安排开展喜闻乐见的教育载体活动,比如演讲、文艺活动等活动载体,在教育过程中引入座谈会、讨论会等灵活、宽松的教育活动,注重受教育者的主观感受,充分调动其主体本位意识。

(三)亲身实践原则

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选择过程中,必须既考虑载体的社会实践属性又能通过实践活动反馈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从而增强自身的实效性。曾经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去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广大学生只有走出封闭的书本课堂,融入到社会大课堂中,才能不断在实践中检验自身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低。日常教学过程中诸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都是利用实践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好方法。为了实现教育目标,选择实践性的载体来强化教育过程,推动和加快教育进程,是符合教育规律的。要坚持亲身实践原则,必须处理好现实性与可行性之间的关系。现实性即载体的选择和运用必须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体现教育目标,融合教育过程,为受教育者所接受。可行性是指载体的选择必须是能为教育者所掌控,能够按照教育者的意愿开展教育过程,最终达到教育者期望的教育目标的载体活动。

三、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的路径选择

(一)路径之一:突出虚拟网络载体的时代特色,优化网络环境

大众传播载体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各种大众传播工具向教育对象传导教育内容所使用的载体形式。传统的大众传播载体主要指报纸、期刊、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进入到21世纪,新的大众传播载体——虚拟网络载体诸如微博、飞信、即时通讯等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根据2013年1月份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其中19~29岁的青年学生群体占54.4%。高中以上学历的学生占53.4%。微博用户规模在2012年达到3.09亿,较2011年底增长了5873万,手机微博用户规模达到2.02亿,即高达65.6%的用户使用手机终端访问微博。使用即时通讯的网友占82.9%,使用微博的网友占54.7%,网络个人空间的占66.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互联网已经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是上网的主力,而他们上网主要通过的途径就是虚拟网络载体。正是虚拟网络载体的迅猛发展。给当前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带来了新的变化和影响。青少年的价值取向、道德价值观念、个体行为模式的养成等受到互联网的影响。互联网的即时性与开放性的特点也决定了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考虑到网络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隐藏着教育内容传播的不确定性和消极性。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鉴于此,当前我们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在突出虚拟网络载体时代特色的同时,优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舆论与信息的正面引导力度,加大对负面网络信息的屏蔽和疏导工作,保证互联网世界的干净和有序性,最大限度的发挥虚拟网络载体的功效。

(二)路径之二:综合运用与创新载体相结合,发挥合力

当前,中国改革进入了纵深层次与领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各种社会思潮涌现。青少年的思想波动起伏较大。如果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还停留在过去依靠单一载体的层次,就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必须积极寻求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结合新情况、新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载体,发挥合力,使之相互借鉴、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立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综合运用多种新载体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明确区分载体之间的关系。在教育实践中,载体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教育效果的高低和好坏。要针对不同教育对象,把握其自身特征,选择相互兼容的教育载体来融合与创新,从而在依托互补的基础上形成合力。第二,综合运用与创新相结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比较单一,需要借助的载体更是固定,虽然具有很好的稳定性,但是这容易造成教育内容在流动性上面临单向性和固态性,导致教育主体与教育课客体之间缺乏应有的互动,从而严重影响教育效果。当前,随着新兴科技的发展,教育载体加入了以电子科技为特征的新兴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具有互动性、形象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结合新老载体,既要发挥老载体的稳定性和必要性,同时还要加入新载体的互动性和形象性,这样双管齐下,可以对教育对象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路径之三:重视隐性载体的功效,拓展挖掘载体创新的新方式

所谓隐性载体是指区别于课堂教学等显性载体而言,具体包括重视利用校园党团活动、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由于隐性载体是将教育内容隐藏在活动的过程之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形式对教育对象开展教育,能够最大限度的规避学生的抵触心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出其不意的效果。因此在当前教育对象多为90后、00后等个性十足的青少年时就显得尤为重要。拓展挖掘载体创新的新方式,就是要求我们做到平时在观念上重视隐性载体,在实际操作中多积累新方法、探究新途径,不断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新视野,不断研究如何在既保证教育效果的前提下又能够对教育对象采取细致入微的教育的新方法。

参考文献:

[1]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m版社,2010:168

[2]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70

[3]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4]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0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01-15

上一篇:汽车服务工程专业建设构想 下一篇:产业变迁中的制度路径依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