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时间:2022-07-17 12:03:01

增强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

【摘要】情境创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的有效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关键词】数学教学有效情境误区思考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经历从具体情境中……”“能结合具体情境……”“在现实情境中……”这些提法在标准的具体目标内容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在课堂教学中,广大教师都积极地力求体现“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主动探索――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和拓展”模式。相当一部分有效的情境在改变教学方式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能使学生经历情境体会数学,了解数学,发展数学。但是部分教师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误区,如下:

1、情境创设变了“数学”的姓。

课例:《统计》

师:(多媒体呈现“动物运动会”情景图)看到了什么?

生1:一些小动物在参加比赛。

生2:动物们在开运动会,小狗、小猴、小兔都来了。

师:(出示“操场上有 ______ , 它们有的______ ,有的________ ,还有的________________ 。”)请你照这样来说一说。

生3:操场上有小狗、小猴、小兔,它们有的跳高,有的跑步,还有的在休息。

师:你说的真好!还有谁想说?

生4:操场上有调皮的小猴,长耳朵的小兔,快乐的小狗,它们有的跳高,有的跑步,还有的在操场上休息。

……

这样的情境怎么看都不象是在上数学课,这不是说话课吗?让学生看图说话,训练语言呢!

2、情境仅为兴趣而设。

课例:《认物体》

师:今天小猪嘟嘟想请大家到它家去玩,小朋友知道为什么吗?猜猜看!

生1:过生日。

师:不对!

生2:买了新玩具。

师:不对!

(学生情绪很高,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3:请客!

师:还不对!

生4:搬家!

师(喜笑颜开):恭喜你!猜对啦!小猪嘟嘟盖了间新房子,请大家去参观呢!

(出示图片“小猪的家”)你们看,小猪的新房漂亮吗?有什么特别的?

教师似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猜测的情境,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学生的兴趣是提高了,但兜了一大圈才绕到数学内容上。情境创设仅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吗?

3、情境创设形式化。

课例:《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

师:同学们,再过几天我们就要去春游了,同学们知道去哪里吗?

上海野生动物园。

(出示一张上海地图)老师从地图上查到了上海野生动物园在上海的浦东地区,你们高兴吗?

生:高兴。

师:可见地图可以方便地让我们找到要去的地方,是吗?

生(异口同声):是。

师: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不知道!

师:原来地图上有比例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比例的知识。

学生对比例的认识有内在的需要吗?这样的情境只不过是作为了一种摆设而已。比例的应用情境应该让学生产生自己提出问题的需求,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空间。

新课标教材的编写提倡新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情境,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活动,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教师应创设有效的情境,要以学生发展为本,要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发问题意识,有利于启迪数学思维。教师还应组织学生开展活动,并在活动中加以指导。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使创设的情境更有效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尝试:

1、创设故事情境 让教学生动有趣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比较爱听故事,因此将数学知识溶入趣味性的故事之中,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采用这种方式,学生的情感最投入,积极性也容易被调动起来。 例如,在教学“上、下”这一课时是这样创设故事情境的:创设情境,导出上、下的位置关系,

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你们听过《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老师给同学们简单讲述《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后,问:你们知道为什么乌鸦嘴里的肉会掉到狐狸的嘴里呢?(因为乌鸦在上面,狐狸在下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上下》这一课。又如我教《直线、线段的认识》这一课,我开始上课就讲了一个孙悟空金箍棒的故事;同学们可认识孙悟空吗?他有一支金箍棒,好厉害啊!要长变长要短变短的,大家闭起眼睛想象一下,老孙的这支金箍棒有什么特点呢?(笔直的、能变长变短的、可以两头无限延长的等等)今天啊,我们要学习一种象老孙金箍棒一样的“线”:笔直的、两头可以无限延长的------。通过故事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的思考问题。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这里充分利用这一问题情境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让学生从编故事的过程中获得数学知识,而不是单纯地依赖老师地讲解去获得,充分培养了学生地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创设质疑情境 让教学充满诱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启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处于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积极状态,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科的知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引发出求知欲,从而积极地探索研究新知识。例如,在教学“圆柱体体积计算”时,可以设计了如下一系列矛盾冲突:要求圆柱体容器里水的体积该怎么办?(生:把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再测量计算。)要求 圆柱体橡皮泥的体积呢,该怎么办?(生:把它捏成长方体再求。)要求圆柱体铁块的体积呢?(生:把它浸入水中,求出排出水的体积。)要求商场门口圆柱体柱子的体积呢?(生面面相觑,不知所措)。这样由浅入深不断施问的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激发了学生产生探求圆柱体体积计算公式的强烈愿望。又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一上课,我就用挑战性的语气说:“同学们,一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老师一看就知道,不信,我们可以试试看。”接着让学生随意说出一些自然数,而我对答如流。这时的学生,迫不急待地想知道“诀窍”,想赶快解开心中的“谜”。于是,求知若渴的情绪被激了起来,学生自然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去学好这部分知识,成了主动探索者。自身产生的内动力必然会驱使学生主动地攻克难关,学好数学。

3、创设生活情境 让教学有实用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可以让学生从直接的生活经验与背景中,亲身体验情境中问题,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情境中的数学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道是:“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正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出金字塔,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如,在教学“按比分配”时,一上课,把学生带入了帮体育老师分球的情境中。“体育老师想请你们帮帮他的忙,给六(2)班的学生分篮球,吴老师有12 个球,要分给男、女两组同学进行练习,你们看怎么分?”学生听到题,纷纷议论起来,交流后,基本上都同意男、女各分6个。这时,教师可以说:“你们这种分法老师试过,可六(2)班男同学非常不满,说这样不合理。他们说,我们32个人,怎么和她们26个人分的一样多呢?老师太偏向了。那你们觉得怎样分才算公平呢?”学生们又陷入了沉思,经过讨论,有学生提出建议:按男、女学生人数的多少来分,多的多分点,少的少分点。有的学生起来争议:那到底多分多少呢?这时教师可以及时抓住时机:“对,多的要多分,少的要少分,那么有没有一定的依据呢?”又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们自己总结出“应按人数的比来分配,就比较合理了”。可见,这种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着一种多么强烈的亲和力,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

总之,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生活背景为根基,实际需要为原则,兴趣需求为动力,教师调控为中介,才能创设出服务于数学知识,服务于教学的有效情境。这也需要教师不断地去实践、去思考。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练习的设计初探 下一篇:浅谈生活问题的数学化与数学问题的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