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驰名商标认定的完善

时间:2022-07-16 10:22:19

论驰名商标认定的完善

驰名商标是指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驰名商标制度开始于法国,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高速发展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越来越突显出驰名商标保护的重要性。现在我国为适应入世对驰名商标保护提出的新要求,已经构建形成了以行政机关和人民法院的双轨制认定、事后认定、个案认定、被动保护为特征的公平、开放、规范、动态性的驰名商标的认定机制。

一、我国目前驰名商标认定的情况

入世后,我国由原来的行政机关单一认定驰名商标的做法改变实行由法院认定与商标主管行政机关认定相结合的双轨制。2001年新修订的《商标法》和2002年新颁布的《商标法实施条例》中明确规定在商标注册、商标评审过程中产生争议时,有关当事人认为其商标构成驰名商标的,可以向相应商标局或商标评审委员会请求认定驰名商标,随后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于2003年6月1日颁布的《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在其中对驰名商标认定的主体,驰名商标的取得及保护方式做出了明确的规定:赋予了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作为我国的商标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行使对驰名商标的认定权。至此,认定驰名商标的具体行政机关有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

与此同时,最高人民法院也陆续颁布了相关司法解释,明确了在法定条件下法院认定驰名商标的情况。2001年7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域名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网络域名解释》),其中第6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域名纠纷案件,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以及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此后,2002年10月施行的《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商标解释》)第2条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商标纠纷案件中,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涉及的注册商标是否驰名依法作出认定。”至此,初步确立了法院对驰名商标进行司法保护的审判机制,而在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也相应据此认定了相当一批的驰名商标。自2001年7月至2005年4月底,人民法院共认定了29件驰名商标。

2003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同时废止1996年的《驰名商标认定和管理暂行规定》。新规定改变了以前批量认定驰名商标的做法和“主动认定为主,被动保护为辅”的原则,采用了“被动认定、个案认定”的原则。目前,司法实践中人民法院认定驰名商标,主要法律依据是上文所提到的2001年7月《网络域名解释》和2002年10月《商标解释》这两个司法解释,根据这两个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确立了认定驰名商标实行因需认定、被动认定和个案认定的原则。

上述我国《商标法》、《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以及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确立了我国驰名商标认定的双轨制,并相应确立了有关认定的原则,是符合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中不断加强驰名商标保护力度的趋势的,也符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性要求,使法院对商标主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能够依法进行,也改变了我国前期对驰名商标保护乏力的状态。

但是,在实行法院认定和行政认定双轨认定机制的同时,就可能出现两者之间发生某些冲突或可能产生某些不利因素和问题,造成保护上的障碍,为此,有必要进行探讨。

二、在现有认定机制和原则下的可能产生的问题分析

人民法院与商标行政主管部门之间认定结果不一。我国《商标法》第十四条规定了对驰名商标认定的法定条件,商标行政主管部门和人民法院在对商标是否驰名的认定中,均应依据《规定》和司法解释按照上述规定的法定条件进行判断。所以,对驰名商标认定的基本条件应当是一致的。但是,在诉讼中,作为遭受商标侵权的原告当事人,往往主张讼争商标已经为商标行政部门认定为驰名商标,或者主张讼争的商标具备驰名商标的条件,要求按照驰名商标的保护标准对讼争商标予以保护。在此情况下,就可能因对方当事人对该驰名商标提出异议而导致法院对该驰名商标是否驰名进行审查判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可能由于不同的认定主体之间在适用上述认定条件的一些具体问题上出现分歧,因各自存在的背景、基点、经验和对具体标准的掌握等方面的差异而导致对同一商标是否驰名造成认定的差异。

在法院认定情况下,出现认定结果的差异。由于人民法院判决认定驰名商标效力范围的局限性,在遭受商标侵权的原告在不同的管辖法院就不同的侵权主体和侵权事实分别诉讼的情况下,由于法院与法院之间存在着经验和具体标准掌握的不同等原因,造成不同地区的法院之间甚至同一地区的法院之间在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和认定权的前提下,对同一讼争商标是否驰名做出不同的认定结果。

在各地努力发展市场经济的情况下,为了提高本地区有关企业的知名度,发展本地区经济等地方保护主义思想的作祟下,这种掌握的具体认定标准上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在法院与商标行政主管部门之间、法院与法院之间如果出现对驰名商标的认定完全相反的结果,那么就会损害驰名商标认定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大大降低了法院和商标行政主管部门的公信力,也有损认定主体应当具有的权威性,使商标权利人丧失对我国驰名商标保护的信心;其次,如果出现法院与商标主管部门认定之间或法院之间认定结果相同的情况下,对当事人和法院来说,也造成了讼累和增加了诉讼成本,不仅浪费了行政资源和司法资源,不利于经济纠纷得到高效率的解决,而且有可能使侵权人借此得到一个拖延诉讼、逃避法律制裁的机会。

三、在目前双轨制认定主体的情况下进行完善的建议

若存在上述不利情况和因素下如何进行相关的完善,必须考虑在商标侵权纠纷中,人民法院通过运用司法权审理商标纠纷以达到对商标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的审查和监督,达到对行政权进行法律监督的目的。这也是符合1994年关贸总协定缔结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精神,法院应当作为具有认定驰名商标最终决定权的机构。

为此,笔者认为在我国目前驰名商标认定主体双轨制的情况下,有必要对驰名商标认定做必要的完善。首先,为体现司法权的监督原则,确立驰名商标的行政认定是一种可诉行政行为,对商标行政主管部门就商标驰名认定做出的行政决定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纳入到司法的监督之下。当事人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对商标行政主管部门的商标驰名认定提请法院审查来达到对商标行政主管部门的上述行政行为履行审查、监督的作用。其次,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某些法院为审理驰名商标行政诉讼,而不宜由审理商标纠纷的人民法院直接来认定涉讼商标是否驰名。一方面可避免因各地法院掌握的具体标准不一而导致出现不同法院之间对同一商标是否驰名认定结果的差异,也可避免造成与商标行政主管机关认定上的差异;另一方面,对驰名商标行政诉讼归口应由指定法院审理,以此加强对驰名商标的司法保护力度,有利于对驰名商标专门性问题的研究。并可充分利用现有商标行政部门的行政资源,因为在近10多年的驰名商标认定工作中,商标行政部门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善的认定体系,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而不必再去耗费现有紧张的司法资源。事实上,在司法实践中,诸如工伤认定、交通事故认定等由各主管行政部门来认定,而不应由法院来直接认定,司法权监督行政权的表现体现在行政行为的审查上,而不应直接干预或部分剥夺行政权;第三,在诉讼中,当有关当事人对涉讼商标是否驰名申请认定时,人民法院应将该案终止审理,由有关当事人向商标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认定申请,或者由人民法院委托商标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认定,由该部门决定该商标是否为驰名商标,待该组织按照法律程序做出决定并产生法律效力时,再由法院进一步开庭审理商标纠纷案;第四,增设驰名商标行政认定中的复议制度。由于《驰名商标认定和保护规定》中商标行政主管部门对驰名商标认定行为是否可以复议或撤销、一次驰名商标认定后的有效期限以及在该有效期内该驰名商标不符合驰名商标条件时如何处理等问题未作出规定,为体现行政认定行为的权威性和驰名商标应有的社会信誉和价值,设立驰名商标行政认定行为的复议制度是必要的。

上述观点仅是本文在我国驰名商标认定主体双轨制下的一点粗浅认识,对于如何避免在双轨制下产生的一些不利因素或情况做些探讨,对于合理解决由于驰名商标认定主体的多元化在司法实践中可能产生的问题,笔者认为这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程,还需要对其它相关的法律或司法解释作相应的修改、补充和完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检验,学术研究中不断论证。只有这样,我国对驰名商标的法律保护体系才能更加完善和有效,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的社会开放和市场经济建设。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上一篇:面对高油价我们审计人该做什么? 下一篇:发票辨伪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