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如何应对就业难

时间:2022-07-16 10:17:52

试论高校如何应对就业难

摘 要 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高校该如何引导,应该如何应对。

关键字 高校;就业难;应对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2-

随着各大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在连年增长, 面对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高校该如何引导,已经成为了各大高校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笔者参考了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与电气工程学院从2010年起至2012年连续3年的针对毕业生的调查问卷,对此问题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探讨。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从2010年至2012年回收的学生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就业目标比较明确,对自己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就业前准备比较充分。

(一)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

从调查情况来看,毕业生就业地区集中化,多分布在苏南地区,以常州、苏州、上海地方为主,在上海工作的学生大部分单位都包住宿,这一点既与产业分布有关,也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大中城市的热情逐渐消退,对就业地域的期望值逐渐趋于理性,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能在生活成本较低的城市就业。

(二)在企业规模的选择上

从调查数据来看,50.14%的毕业生所在单位为民营企业,40.11%的毕业生所在单位为合资与外资企业;6.53%的毕业生所在单位在国营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选择创业的同学不足1%,其他毕业选择继续升学或当兵入伍。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民营企业、外资、合资企业是毕业生就业最多的企业。学生在选择企业的时候会更看重在企业的发展前景、工作环境、薪酬待遇等方面,对企业规模关注度比以往要低。

(三)在就业岗位及方向上

以2010年毕业生调查情况为例:

技术岗位 管理岗位 生产一线 其他

42.50% 13.25% 26.31% 15.73%

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毕业生就业岗位多为技术岗,其次是生产一线与管理岗,这说明毕业生就业方向与该学院专业培养方向基本相符。

(四)在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上

从调研情况来看,用人单位因产品结构化、生产设备智能化等原因,对人才选择要求提高,特别注重软实力如职业道德、沟通能力、培养可塑性、为人之道等,参考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整体评价情况(如下表所示):

调查内容 非常满意 满意 一般 不满意

综合素质 32.81% 62.12% 4.02% 1.05%

专业知识 27.45% 63.28% 8.12% 1.15%

实际动手能力 22.61% 64.47% 11.35% 1.57%

职业道德 40.56% 52.37% 6.12% 0.95%

团队合作 37.80% 47.92% 13.24% 1.04%

从上面数据看出,企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综合素质比较肯定,在专业知识、动手能力、职业道德及团队合作等方面给予了较高评价,但是在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方面仍需要提高,特别是实际动手能力与企业要求还是有所差距。

(五)在毕业生对在校学习的看法上

调查数据显示,10.49%的同学认为大学所学的专业不适用现在的实际工作,但是认为作用最大的是做事与做人之道及学习和思维能力,分别占31.21%、30.81%。同时很多毕业生认为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践对大学生能力锻炼是有很大帮助,他们希望学校能继续改善综合素质培养及实践实训模式,提高大学生综合水平。

除此以外,大学生就业时因无工作经验及现实条件所影响,还存在一些负面情绪,比如焦虑、自卑、迷茫等消极情绪。

二、高校工作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

通过这几年的调查,我们获得了大量有价值的学生反馈信息,发现了在人才培养模式、综合素质、职业规划和就业心里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认真思考,有针对性的来应对,应该认真思考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关注的除了毕业生的专业技能之外, 毕业生的个人的素质和品德修养,特别是毕业生综合素质和能力也是企业关注的焦点,在这一点上,学生与企业职业人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二)学生动手能力距离职业人还有很大差距,在校期间专业实践操作技能锻炼的频度和幅度还不够。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中核心技能不突出或是没有优势,不符合企业关键性岗位的要求,造成学生从事的岗位技术含量不高,使得学生频繁跳槽。(三)高校的就业指导体系不科学、不系统,造成学生在择业、就业时经常走入误区。(四)毕业生在实习期间的跟踪调查机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特别是在人文关怀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高校工作中应如何改进

(一)学院职能部门和各教学单位应该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各自的职责,充分利用本部门、本教学单位的资源,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提升学生个人综合素质,帮助毕业生做好学生向职业人角色的转换。(二)在课程设置里面,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联系,通过每年的专业调研,认真剖析专业核心课程,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帮助学生能迅速满足关键性岗位的要求,提高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三)大学生素质教育要围绕就业这个中心,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体系。但是由于很多高校缺乏专门的就业指导教师,或是缺乏科学、系统的就业指导体系,往往流于形式,建议高校在设置就业指导课程时能贯穿整个大学阶段。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建设,帮助大学生在新形势下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同时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案例、讲授、专题报告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增加学生法治观念,培养他们知法、懂法、守法、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四)高校在毕业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跟踪调查机制还比较刻板,忽视了毕业生在情感方面的需求,特别在面临一些问题时,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咨询与引导,往往做出不慎重的决定,并很快又会后悔。基于此,笔者认为高校应重视实习期的跟踪机制,做好实习学生的人文关怀工作,让学生在被关怀、被重视的氛围中顺利渡过实习期,完成学生向职业人的转变。

参考文献

[1]陆静.用人单位满意度调研报告[N].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校报,2010,(02).

作者简介

尹丽洁(1980—),女,江苏常州,本科,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上一篇:口服胶原蛋白护肤不靠谱 下一篇:谈我区体育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