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变声期的唱歌教堂与嗓音保护

时间:2022-07-16 07:10:16

学生变声期的唱歌教堂与嗓音保护

音乐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唱歌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然而,随着大部分初中生逐渐进人变声期,唱歌教学也越来越难以开展。一些正处在发育期的学生不讲用嗓卫生,乱喊叫,一味地追星,模仿歌星的嗓音唱歌;有的又由于嗓音和以前有些不同,觉得难听,就不愿讲话,对唱歌也产生了恐惧的心理。这就需要我们音乐教师给予充分的重视及引导。

每个人的生理条件是不同的,声带的长短、宽窄、厚薄及人的共鸣腔体也不同,所发出的声音的音色、音质、音量、音域也就各异,变声期的声音情况就更为复杂。教师在唱歌教学中必须面向实际,采取适当的教材及正确的方法,例如:在变声初期(11―13岁)的学生因声带轻度充血,因此常有声音不稳定不持久、音质粗糙、发声费力、容易疲劳这些反应,那么教师就要注意安排的唱歌教学时间要适中,不宜过长,给嗓子以适当的休息。在歌曲选择上尽量找一些音域在一个八度之内的中声区的歌曲,一般以柔和优美的曲子为主要歌唱曲目。例如《五指山歌》、《雪绒花》、《摇篮曲》一类的歌曲。在变声中后期(13―15岁),男孩声带增大1.5倍、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胸声成分增大,又由于声带水肿、充血,使声带后端闭合不好,发声难以控制、甚至失声。这期间教师在教学时应避免选择结构长大、音域过宽、音量或力度过强的歌曲,应唱一些如《让世界充满爱》、《美丽的村庄》之类柔美的歌曲。教学中要有间歇,可采取听(讲述乐理知识、音乐常识、欣赏歌曲等)唱相间的方法。例如在教《我的祖家是歌乡》时,学生唱会一段歌词后,可让他们欣赏一些有民族特点的歌曲或了解一些民族风俗,或者练习本课中的音乐知识和本首歌曲下边的节奏、节拍练习。若在课堂上不间断地进行歌唱练习会使孩子的声带疲劳、引起病变,严重失声的学生应允许随堂休息。

教师应要求学生量力而行,多用轻声歌唱,同时要科学定调。当学生唱不出高音时不能强求,不能让学生去“喊唱”,如硬喊会使本处在变声期的学生的发声器官受损,可以利用气息支持用轻声巧妙地转变过去。处在变声期的学生虽然歌唱能力是有限的,但心理上对唱歌的渴望却是热切的。因此教师要辩证地安排教学,把学唱、眼看、耳听等学习活动结合起来,在减轻声带负担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和激发学生学歌的积极性。不要把发音不准、声音失控视为“嗓子不好”、“五音不全”或“故意捣乱”,也不应对学生提出过高要求。

变声期是少年身体迅速发育成长中的一种必然的生理变化过程,若对声带保护或使用不当,还有可能使学生受到疾病的侵害。教学中,学生患病,特别是患呼吸道疾病时,应减少或暂停学生的歌唱训练。对于变声不明显或变声后期发声器官趋于定型的学生,可进行有节制的发声练习,可先从日常讲话的声调开始,利用“咽音”练声。这种方式能使孩子安全度过变声期,使他们长大后嗓音漂亮优美、清晰明亮。教师还应将有关变声期的生理知识与卫生知识告诉学生,教育他们正确对待并注意保护嗓音。要求学生积极锻炼身体、加强营养、保证睡眠,饮食上避免刺激性食物,平时避免大声喊叫或长时间高声谈笑与唱歌,以避免损伤声带。总之在变声期的唱歌教学中,教师要在保护孩子嗓子的同时,让他们在唱歌中受到艺术熏陶,顺利度过变声期,健康成长。

刘思奇 乌兰浩特市第七中学

上一篇:试析不同切入点对歌曲学唱的影响 下一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模式的实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