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的朗玛和多彩的羌姆

时间:2022-10-09 05:37:37

不论在拉萨,还是在日喀则,不论在街头巷尾,还是林场湖畔,随处都可以听到悠扬抒情的朗玛歌。现在,一些音乐家把朗玛歌曲灌制成磁带和光盘,让更多的人们领略到它的艺术魅力。

和平解放前,朗玛是一种宫廷歌曲,以歌为主,随之伴以舞蹈。这种自弹自唱的歌曲,抒情典雅、悠扬恬美,颇具吸引力,但只有贵族和上层人士才能享受其优美的旋律和韵味。和平解放后,这种宫廷歌曲逐步被文艺团体接受并推广,在农牧民群众中流传开来,成为人民喜爱的歌舞形式之一。

朗玛,“朗”是“内”的意思,“玛”是藏语阴性名词的词尾,是对“内”歌的一种称谓。“内”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五世达赖喇嘛的弟子及其第司・桑结加措常邀请地方政府中被称为“内大臣”的权贵人士,在内大臣厅里进行“朗玛”演唱活动;二是指地方主事大臣竺仁・颠曾班久在内地游历名山大川、古刹寺庙,广泛接触内地各兄弟民族特别是汉族的音乐舞蹈,带着它们和扬琴返回拉萨,把内地音乐的某些音调融会于藏族上层人士喜爱的“朗玛”之中,所以,“朗玛”有时也显露出一些近似于昆曲和江南丝竹的音调。因此可以说,“朗玛”也是音乐和内地音乐相结合产生的、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歌舞体裁,抒情性特别强,委婉动人,与藏北牧歌形成鲜明对比。

“朗玛”有歌有舞,以唱为主,分为两大段。一段为“绛谐”,即慢歌;一段为“觉谐”,即快歌。慢歌部分弹琴清唱,平静舒缓,歌者在演唱和弹奏的同时,可做平缓洒脱的抬脚甩手动作,踏着节奏走动。随着演唱逐步进入高潮,歌者大吼一声“勒似”,旋即进入快歌,歌声激扬,舞蹈动作简单,有点像“踢踏舞”的舞姿,随着韵律的加快,可以进行旋转。最后施礼揖拜,在欢快的踢踏步中结束。多数人都会唱会跳朗玛,朗玛广受欢迎。

“羌姆”是一句藏语,汉译为“跳神”,这是在宗教界流传的一种独特的歌舞。

公元7世纪,“羌姆”随佛教传入,这种歌舞形式,是在与本地的“苯”教对立、斗争中形成的。在佛教藏化的过程中,莲花生大师把的风土民情、传统歌舞和佛教内容结合起来,创造了驱鬼避邪的寺庙宗教歌舞,并在实践中逐步改进、规范和传播,演变成“羌姆”。

初期的“羌姆”,选择一些野兽模型、法器和“苯”教仪规中的面具(如牛神、鹿神、护法神等)配之以民间歌舞混杂而成,一直保留到现在。

在唱“羌姆”之前,要举行祭生仪式,但并不真正杀生,因杀生与佛教教义相违背,所以一般用图案器物代替。在祭生仪式上,唢呐、长号、鼓钹齐鸣,群神随后聚集出场,轻歌曼舞,绕场一周,从而揭开了“羌姆”的序幕。继而,凶神、骷髅、牛神、鹿神、金刚力士、护法神陆续出场,边唱边跳,歌声激越悠扬、雄壮浑厚,颇有阳刚之气,配上唢呐鸣鼓,铿锵悦耳,激昂向上,大有驱除一切妖魔鬼怪,迎来人间和平的威严正气。

在歌舞的间隙,穿插一些摔跤、角斗等趣味性体育活动,以娱乐群众;或表演一些佛经中的故事,如哑剧《舍身饲虎》、好善乐施的寿星舞、美丽动人的仙鹤舞等,这些表演给“羌姆”增添了意想不到的欢乐和哲理趣味,使观众受到潜移默化的教益。

“羌姆”最后一场是驱鬼,众神兵携火花兵器驱“朵玛”,“朵玛”是用酥油和糌粑制作的想象中的鬼首,把这些鬼之首领押送到野地点火焚烧,同时祝福人们未来幸福美满,最后在吉祥欢乐的气氛中结束表演。

杨从彪 拉萨作家协会

上一篇:一字之差流失的精彩 下一篇:创设情境,激发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