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初中田径运动员课余训练成绩提高的几个因素

时间:2022-07-16 04:29:21

影响初中田径运动员课余训练成绩提高的几个因素

【摘 要】提高田径运动员的运动能力和比赛成绩是田径运动训练的主要目的。其中,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然后通过参加各种运动比赛,将运动员所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比赛成绩。运动员是训练活动的主体,不仅要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从事训练活动,同时还应积极配合教练员,同教练员一起制定并实施自己的训练活动,实现对整个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通过对运动员的调查研究可以了解温岭市课余田径训练的水平及影响温岭市课余田径训练的主、客观因素,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课余田径训练的现状。

【关键词】初中 课余训练 田径队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1-0160-01

一 运动员训练的动机

动机是指推动运动员从事田径训练的内部动力。运动员都是怀着对未来成功结果的美好愿望参与田径训练活动的,渴望成功的动机给运动员以鼓舞、激励,使他们能够自觉地、积极地投身于田径训练当中。对于田径运动训练这一需要运动员做出相当大的努力和付出,但是最终的结果又充满不确定性的事业来说,只有激发了强烈的运动动机,才能吸引成千上万有天赋的青少年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训练与比赛之中。运动员的参训动机如何,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训练努力程度,进而也直接影响训练的效果。从表1可以看出,总计排在第一位的是为学校争光,说明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强,训练动机也很直接,符合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也体现了社会价值。排在第二位的是个人爱好,这和教育学理论中的发展学生个性是一致的,初中生介于感性与理性之间,有些学生出于爱好就决定参加运动队,往往这样的运动员训练认真,也不怕苦,容易出成绩。排在后两位的是为了能特招入高中和为将来考大学做准备的。说明他们对自己的长远打算考虑不够,可能要随着时间的推移才会慢慢体会训练给自身带来的益处。

二 运动员的训练量

适宜的训练量在初中业余田径训练中是很重要的。训练量太少,训练的效果不太好,不容易出成绩。训练量过多,那么处在青春期的初中生可能承受不了,产生不良的影响,而且由于过度训练可能会导致运动员身体的损伤,影响他们成绩的提高和今后田径生涯的发展。适宜的训练量还应兼顾训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查发现,温岭市大部分学校课余田径训练大致分为两个时间段,一是早晨,在早餐和上午第一节课之前;二是在下午第四节课期间,这节课大部分学校都是自习课,训练不会影响文化课学习。由表2可以看出,训练时间在1.5~2小时的人数比例最多占到了48.71%,其次是1~1.5小时的人数比例是31.73%也相对较高。训练量在1小时以内和2小时以上的人数比例只有8.12%和11.44%。由此可以得出温岭市初中课余田径训练量大部分在每天1~2小时,个人认为这样的训练量还是比较合理的。

三 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情况

初中课余田径训练所指的训练是在课余时间的训练,初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文化课学习。同时,一名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他的文化知识程度和运动智能的高低。苏联运动训练权威马特维耶夫曾指出:“将来运动员的运动能力的提高,最关键的不是依靠最大限度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而应该是充分靠挖掘运动员的智能。”我国的王健也认为“现代竞技运动已经不单单是运动员体能的竞赛,运动员的智能因素也已经全方位地介入到竞技运动当中,特别是技能类对抗项目中,智能因素所起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可以看出,文化水平的高低对于一名运动员来说确实很重要。

经调查发现,运动员的文化成绩处于中下水平,应该加强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重视程度,有效提高运动员的文化成绩。

上一篇:多媒体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学生参与耐久跑兴趣培养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