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摄像》教学改革初探

时间:2022-07-16 03:19:04

《电视摄像》教学改革初探

【摘要】《电视摄像》作为新闻专业学生的一门理论与实践兼具的必修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找出《电视摄像》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作为突破点,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和改进,提出了视觉化教学、课堂外培养、比赛式创作、媒体化运营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教学改革

《电视摄像》作为新闻专业学生必修的核心课程,是一门既注重理论性、知识性,又强调实践性、操作性的主干课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在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实践经验和技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创新,对教学模式、方法和环节进行合理设计和安排。

长期以来,《电视摄像》的教学过程,往往存在“一边倒”的尴尬局面,要么完全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进而忽略实践教学的重要性;要么抛弃基础理论的教学,彻底强化操作技能的养成。无论是何种培养模式,最终的结果都与《电视摄像》的教学初衷与目的相违背,纸上谈兵的理论家和只会拍摄的技术工,都是不可取的。为了进一步拓宽新闻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适应媒体行业发展的新趋势,新闻学专业开设《电视摄像》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同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是,新闻专业学生本身影视基础理论相对薄弱,在教学过程中,审美能力和艺术水平在作品中的体现相对欠缺。出于对新闻专业的认知差异和自身职业规划的不同,学生对《电视摄像》课程的认识存在一定问题。

一、问题凸显

(一)学生对于“摄像”的J识存在误区

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将电视摄像课单纯地定位为一门技术性的课程,认为只要会操作摄像机、能够拍摄镜头就学会了摄像。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忽视理论性、审美性、创造性学习和养成的同时,也逐渐萌生出“摄像无用论”、“设备至上论”等观念,简单地将“会拍”等同于“能拍”,将拍摄成功与否归结为设备高档还是低档。诚然,设备的差异会影响作品的画面质量,但电视摄像是一门专业技艺,绝不是一项单纯的技术,它更包含着文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相关理论知识的综合应用。因此,在教学中必须纠正学生对“摄像”的认识误区,理性看待《电视摄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技术技巧教授的同时,也应注重审美能力、艺术水平的培养。

(二)缺乏“用镜头讲故事”的蒙太奇思维

由于新闻专业的大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学习前都未接受系统的影视艺术学习,很多人即便是每天都看影视剧,但往往都是看些快餐式的商业大片或偶像剧,很少会去看一些经典的影视作品、纪录片,且“看”的层次也仅仅停留在观看而非赏析,可以说大家的观影数量、审美能力、赏析能力普遍较低。如果将镜头拍摄比作造字,那么运用蒙太奇去将不同的镜头遵循一定的剪辑规律组接,其实相当于组词、造句、写文章的过程。那么显而易见,教授学生摄像知识和能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让他们写出优秀的文章,即做出优秀的电视作品。而电视作品的创作,需要学生有用镜头去讲故事的蒙太奇思维,也需要通过大量影片观摩去提高审美能力,从众多的经典影片中学习场面调度、镜头语言、构图技巧、剪辑原则。由于缺乏这方面的培养,加之观影数量较少,很多学生的作品存在一镜到底、节奏拖沓、逻辑错误等问题,欠缺用镜头讲故事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会拍不会剪的例子比比皆是。

(三)设备紧张、场地缺乏影响实践效果

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新闻专业的学生人数众多,设备和场地资源有限,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设备紧张、场地不足等问题,尤其是在涉及演播室内进行布光练习、机位布置教学和练习过程中,常常没有演播室,即便有,一次也只能容纳一半学生。虽然采取了小班授课、分组实践的教学举措,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在现有设备数量、场地条件以及学时安排等因素的制约下,依然难以保证人人都可以上手操作,每个小组中总会有个别学生在课内时间摸不到机器,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两极分化的现象,实践多的同学拍得好、操作熟练,实践少的同学拍得不理想、操作生疏,鲜有优秀作品产出。

二、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除了通过购置设备、开辟场地、整合资源、优化学时等举措,不断改善教学环境,笔者以所在学校的2013级、2014级、2015级新闻专业学生作为教改对象,经过3年的探索和改进,不断总结出了一些改革举措,以期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学效果的强化。

(一)视觉化教学

在理论教学中,通过建设《摄像基础》课程案例库、引入慕课资源库,将长期以来《电视摄像》教学过程中困扰老师和学生的理论教学环节视觉化,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更加直观有效。如在运动摄像中,推、拉、摇、移、跟五种运动镜头的拍摄方法、镜头功用、注意事项,往往需要3-4个课时,才能将基本理论讲解完毕,而这样的教学方法效果却不甚理想,大部分学生在听完理论讲解后依然不清楚这五种镜头应该如何拍。因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本中的知识点,将文字案例通过视频的方式视觉化,同时将摄像机与电视机连接,现场示范拍摄方法和技巧,从而将学生从复杂且易混淆的理论中解放出来,进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第一轮教学改革效果反馈中,学生意见也是如此,都认为应该多多结合视频案例讲解知识点。除此之外,验证性教学的引入在此次教改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是直接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操作、去验证,发现问题,找出差异,比如“越轴”这一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在教学过程中请学生使用手机在轴线两侧去拍摄视频或照片,通过对比前后两个视频或照片去发现越轴镜头组接在一起造成的空间错乱,既能够强化教学效果,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增进交流和互动。

(二)课堂外培养

如果仅仅将教学局限在课堂内,显然难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将教学放在课堂外,既能弥补课堂的时间限制,也能增益学生的能力培养。为了解决学生影视理论基础薄弱、蒙太奇思维欠缺、艺术水平偏低等问题,以兴趣为导向的“影视作品赏析交流沙龙”的创办,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组织学生观摩、赏析大量经典的影视作品和新闻节目,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有效的补充了《电视摄像》课上无法展开和深入的知识点,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水平、蒙太奇思维。除了艺术层面的培养,“课堂外培养”的举措还包括了技术层面的培养,教师牵头组建视频创作工作室,不定期举办视频创作讲座和拍摄任务布置,如开展航拍、摇臂、斯坦尼康操作培训,承担学校相关专题片拍摄和晚会现场直播,与学校宣传部合作,为官微创作微视频等……为学生提供了课堂外诸多的实践平台。

(三)比赛式创作

在教学环节中增加的作品评析环节,增进班级乃至班际交流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每每大家看到优秀的作品时,都会和自己小组的片子作对比,进而发现自身的不足,在后续拍摄中会更加努力,这一点在三个年级的教学中都非常明显。正是基于这种交流和学习的“攀比”,形成了一种良性竞争,每个小组拍摄的作品一次比一次优秀。此外,将赛事和教学结合的举措,也得到了实践的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将学生平时的作业和一些国内外视频创作比赛有机地结合,以赛促学,教学效果不断得以提升。如近年来,将学生的平时作业和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学院奖等比赛命题对接,W生在电视摄像方面的实践能力得到了锻炼,也用比赛检验了自己的拍摄、剪辑等方面的能力是否合格。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的荣誉,学生创作的一些优秀作品,先后在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四)媒体化运营

为了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趋势,也为了使《电视摄像》与《新媒体概论》《新闻编辑》等专业课程产生联动效应,笔者创建了《电视摄像》课的微信公众平台和微博,按实践教学中的学生分组,让学生进行运营,每周定期推送二期与电视摄像相关的文章或视频,不定期推送学生的优秀作品或有趣的视频资源。自己运营平台,自己生产内容,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新媒体的运营方法和策略,另一方面,从内容创作和选择上,学生们又能够在课堂以外学习一些拍摄、剪辑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是学生在运营,能够结合自身特点做到传播大家欠缺的、急需的内容。下一步,笔者将考虑如何将网络直播引入教学改革中,使其与电视摄像产生化学效应,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结语

随着媒介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不难看出,《电视摄像》在新闻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在未来的就业过程中,新闻专业的学生无论是选择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视频的拍摄制作都无法绕开,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如何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寓教于乐、平台多元、占据前沿的环境中掌握电视摄像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是每一位身处教学一线的老师和深谙人才需求的业内人士都需共同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1]杨欣,徐建太.电视摄像实验教学的创新策略――以南昌大学现代传媒中心电视摄像实验课程为例[J].今传媒,2009(7):86-87.

[2]王金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电视摄像》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今传媒,2010(8):199-201.

[3]李育林.电视摄像技术与艺术实验课程教学方法探究[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1(4):137-138.

[4]王临生.电视摄像实验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室科学,2016(2):98-100.

上一篇:谢晓尧 情系科创梦 怀揣报国心 下一篇:许江 守望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