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氏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时间:2022-07-16 11:51:36

麦氏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单位:072750 河北省涿州市医院

通讯作者:许爱国

【摘要】 目的 探讨经麦氏点皮纹横切口行阑尾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行阑尾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横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麦氏切口组。结论 经麦氏点皮纹横切口行阑尾切除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阑尾炎; 横切口; 麦氏切口

急性阑尾炎是普外科较为常见的疾病,常规手术方法以麦氏切口阑尾切除术为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对手术的要求已不仅仅局限在手术的成功方面,在术后切口的美观方面要求也越来越高。近年来右下腹经麦氏点横切口手术在临床不断发展起来,现结合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手术治疗阑尾炎的病历资料,对麦氏点横切口手术较常规麦氏点手术所具有的优势分析探讨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6月~2009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行右下腹开腹阑尾切除术的4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详细查体及相关辅助检查明确诊断为阑尾炎,且符合手术指征,并经患者同意行麦氏点阑尾切除术。男246例,女183例,年龄3~76岁,平均(34.6±12.7)岁,经术前及术中病理诊断为穿孔或坏疽性阑尾炎134例,化脓性阑尾炎203例,单纯性阑尾炎88例,慢性阑尾炎4例。根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429例患者分为经麦氏点皮纹横切口(横切口组)221例和常规麦氏切口(麦氏切口组)208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病理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术前准备,手术方式以连续硬膜外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为主,小儿则采用基础麻醉。麦氏切口组:行传统麦氏斜切口阑尾切除术,切口长3~8 cm,平均4.5 cm。需引流者于切口外下方留置引流管。术后禁食水至排气,常规使用抗生素3~5 d。横切口组:取以麦氏点为中心的经皮纹横行切口,长约2.0~5.5 cm,平均3.0 cm。常规逐层切开至腹外斜肌腱膜,在浅筋膜下间隙作潜行游离使横切口被拉为斜切口,顺纤维剪开腹外斜肌腱膜,为增大切口游离度用同样方法对腱膜下肌间隙稍作潜行分离。常规分离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和腹膜入腹。沿右结肠旁沟一般可以找到阑尾。因切口较小,盲肠下位后位阑尾多采用逆行切除;腹膜后位阑尾需切开分离侧腹膜以充分游离回盲部,此时在不超过腋前线基础上可向外侧延长切口。常规消毒阑尾残端并行荷包缝合。关腹前拭尽渗液,有腹膜炎者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腹腔后,用0.5%甲硝唑200 ml腹腔内灌注。关闭腹膜,然后用生理盐水逐层冲洗并关闭切口,切口不易收结过紧,无需放置引流管[1]。术后禁饮食至排气,常规使用抗生素3~5 d。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切口感染情况等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应用u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达到临床治愈标准,无腹腔出血、脓肿及肠瘘等并发症出现。横切口组在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麦氏切口组(P<0.01)。见表1。术后随访1年,麦氏切口组获随访患者有5例发生粘连性肠梗阻,1例切口疝,3例发生了切口延期感染;横切口组无一例发生肠粘连、切口疝等并发症。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排气时间、术后

住院时间比较

3 讨论

麦氏点横切口阑尾切除术切口线减少了对皮肤弹力纤维的横断以及对皮肤的损伤,抑制了瘢痕的形成。同时麦氏点横切口还具有以下优点:(1)切口瘢痕细小美观,外观符合美容标准;且张力小,血运好,使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提前,减轻了患者的思想负担,提高了自身免疫力,促进伤口的愈合;(2)手术时间短,缩短了肠管暴露时间,疼痛较轻微且恢复快,同时减少了肠粘连、切口疝及肺部感染的发生率;(3)治疗效果好,拆线时间短,有效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了治疗费用;(4)手术操作安全、简单,不会损伤重要神经及血管,且术前不必要进行超声定位[2],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付安,冯德友.小切口阑尾炎切除术62例分析.基层医学论坛,2006,10(9B):864.

[2] 吕会增,陈图锋,徐明,等.横切口腹膜外单层缝合用于阑尾切除术临床评价.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3):207.

(收稿日期:2011-04-19)

上一篇:局部晚期宫颈癌手术前行动脉灌注介入先期化疗... 下一篇:探讨血糖控制情况对带状疱疹合并糖尿病临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