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学

时间:2022-07-16 11:29:36

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看对外汉语教学

摘 要: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设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语言的背后是文化,从文化模式的角度来研究对外汉语,不仅会促进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的发展,也将会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交流与发展。本文试图从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的关系、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与跨文化交际的学习研究方法三个方面,探究当今的对外汉语教学。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对外汉语教学;关系;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221-01

跨文化交际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随着通讯手段、交通工具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各民族人们交往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也发展起来。跨文化交际的研究,需要依靠第二语言教学和翻译理论推动其发展。多年来,在我国外语和对外汉语教学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之间的关系已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热门话题。笔者认为,包括对外汉语教学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交际,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一、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关系

第二语言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关键是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

第二语言教师的工作是架设沟通中外交际的“桥梁”,他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不断地进行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转化工作。充当“桥梁”的根本条件是具备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指跨文化交际环境中的交际能力,即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间进行交际时,具有强烈的跨文化意识,善于识别文化差异和排除文化干扰并成功地进行交际的能力。”Spitzberg与Cupach(1984)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由动机、知识和技能三部分组成。

“跨文化意识”是指,在跨文化交际中,对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冲突具有感觉的敏锐性(善于发现矛盾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理性的分析和科学的判断)、处理的自觉性(自觉排除干扰,有效和得体地解决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仅要清楚认识文化差异,还要乐于接受和正确对待文化差异,这才是跨文化意识的主要内容,也才是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的前提条件。具备跨文化意识并非易事,其中一大原因是认识文化这座“冰山”的全貌是很艰难的,而最根本的阻力来自文化优越感/中心论、文化模式化和文化偏见这“三大敌人”的心理干扰。

因此,包括对外汉语在内的第二语言教学不能脱离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中,应将其置于跨文化交际环境中,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交际的关系、第二语言教学与第二文化教学的关系,通过帮助学生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以培养他们与各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有效交际的基本能力。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内容

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对外汉语教学已不再单纯地传授汉语知识,而成为一种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语言教学。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际因素是内嵌于对外汉语教学之中的。在某种意义上,它甚至决定着对外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及句子的内在结构与构成原则。“一个对外汉语教师,无论是在本国从事对外汉语教学、还是在异国教授汉语,首先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行为,其次才是一个教授汉语的行为。”因此,既作为语言文化知识外部体现的、又作为掌握这些知识前提的跨文化能力,就是他们所应具备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能力。

从广义上讲,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1)语言学的理论能力;(2)语言的交际能力;(3)掌握本国和异国文化的能力。教师们只有获得了这些能力,才能成功地组织教学,并有效地传授给学生。

(二)文化差异与文化导入

“由于中西文化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等方面的差异直接且根本地影响和决定了语言及文化的认知和掌握,因此,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是汉语学习中提高语言综合素质的根本途径。”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培养学生树立起文化习惯意识(整体意识、比较意识和适应意识),站在目的语国家人们文化背景的角度去进行语言学习和交际,积极利用母语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克服其负迁移作用。

根据语言的双重特征,文化导入可划分为“隐性导入”和“显性导入”。前者是通过教授语言使学习者接触目的语文化;后者是通过语言媒介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文化。文化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适度性和针对性等原则,包括习俗文化、思维方式、历史文化和体态文化等内容,采取穿插讲解、对比分析和交际实践等方法。

(三)跨文化交际具体内容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表层因素,文化习俗是深层因素。”教师们应当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其跨文化意识,克服文化休克现象,注意母语和目的语思维方式的差异,并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语言运用的环境,渗入适当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历时文化和共时文化

与对外汉语教学紧密结合的主要是当代共时文化。中高级阶段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行为规范和交际准则,能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可以根据具体情形和需要讲解一些中国古代文化。另外,随着新兴文化现象的不断产生,在教学过程中也应涉及此类语言现象。

2、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

在文化教学中,既要注意民族共性,又要注意地域特征。由于各地区的风俗习惯千差万别,只有结合语言教学,真实地介绍各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才能使外国学生全面地了解汉文化,更为便利地与当地人交流。

3、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

交际文化主要指具有两种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交际并容易产生误解或冲突的语言或非语言文化;知识文化则相反。某一民族的知识文化,外族人通过母语也能学到。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当以交际文化教学为主,知识文化教学为辅。如禁忌语、吉利话、隐喻、成语、歇后语及惯用语等,大多含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反映出汉人的深层心理结构,是中高级交际文化教学的重点。

4、词语文化和非词语文化

在两种不同语言的词汇系统中,大多数是不等值词或不完全等值词,它们蕴含着各自的文化特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予以重视。此外,语法和语音系统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不能忽视。如印欧语重形式、汉语“得意忘形”及谐音的内涵等。

三、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和研究的方法

第二语言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心理、社会、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跨文化交际受到“语言规则”和“交际规则”的指导,二语教学就自然必须教授两种规则而非单纯的语言结构教学和语言功能项目的操练。因此,跨文化交际研究的根本方法是语言与文化对比分析。它“是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际行为和决定这些交际行为的交际规则、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揭示出文化的同异点,重点是文化差异及其造成的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并且追溯其文化根源,研究和提出排除文化差异干扰的有效方法,以促进交际双方的相互理解和彼此适应,保证跨文化交际在交际双方同建的共识基础上有效地进行。” “跨文化交际根据交往媒介的不同,可以分为语言交际、非语言交际和超语言交际三类,每一类都有很多具体的交往行为。我们可以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根据其身份、目标、交往对象、交往方式等进行选择,保证学生优先掌握那些他们将来最常参与的跨文化交际的方式。”在第二语言教学的历史进程中,实施文化教学的策略主要以三种基本模式呈现,即:地域文化学习的兼并模式、模拟交际实践的融合模式与多元文化互动的综合模式。为了兼取这些模式的优点,也应将“学而知”(Learning to know)、“学以用”(Learning to do)与“学求新”(Learning to interact)贯穿于对外汉语教学的始终。与此同时,“将‘对外’和‘对内’的语言文化教学目标加以区分,即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提倡培养学生的‘文化洞察力’,而在对内的外语教学中鼓励和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这种多元共存的观点,也将更符合在当今多极化的世界趋势下更好地开展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袁新.跨文化交际与对外汉语教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3.

[3]黄锦章、刘焱.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理论和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上一篇:浅析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下一篇:试论交互式信息图形在艺术博物馆展览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