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社区矫正的构建与发展

时间:2022-07-16 10:51:37

试论社区矫正的构建与发展

【摘要】社区矫正代表着罪犯处遇的未来走向,加紧社区矫正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已成当务之急。我们应当建立完备的立法,尽快健全社区矫正法制,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区矫正法》的立法准备工作,并且构建科学的裁量机制,同时健全相应的执行体系,以保障和促进社区矫正在我国的发展。从而,把罪犯在监外改造成为社会主义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减少甚至杜绝社区服刑人员的重新犯罪,使社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和谐。

【关键词】社区矫正;罪犯处遇;行刑

一、社区矫正的历史渊源和法律价值

社区矫正(Community-based Corrections),也被称为社区处遇,是相对于传统的机构式(Institutional Treatment)而言的一种新兴的罪犯处遇方式。基于刑罚人道主义、刑法谦抑思想、刑罚经济原则、教育刑理论、犯罪学上的标签理论、行刑社会化理论和社会福利思想的发展,二战以后,社区矫正成为系统的思想。总之,社区矫正是一种人道、有效、经济的罪犯处遇制度,由机构性处遇转向为社区处遇,被各国学者普遍认为是现代刑事政策的重要趋势之一,代表着犯罪矫正的未来走向。

社区矫正刑的法律价值就在于预防犯罪、保全社会,并不把眼光放在既定的犯罪事实上,而是着眼于改造罪犯、预防犯罪,把人的人身危险性放在首位,但也不忽视犯罪事实,是从宏观上总体考察犯罪及再犯罪的危险。[1]人们逐渐地认为,社区矫正可作刑罚之补充、代替并选择适用。在肯定刑罚不可替代作用的同时,执行社区矫正,更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罪犯的矫治。一方面,从刑罚当包含教育、矫正罪犯的目的的角度,[2]社区矫正有益于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罚制度,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另一方面,社区矫正有益于对不需要、不适宜监禁或者继续监禁的罪犯有针对性地实施社会化的矫正,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提高教育改造质量,最大限度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维护社会的稳定。

二、社区矫正的构建

(一)社区矫正工作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在实体上还是在程序上,从社区矫正的执行主体到社区服刑人员的确定,从具体的矫正措施的安排到社区矫正的程序保障,我国目前的社区矫正都需要不断完善。由于社区矫正与我国社会目前的社会价值观的冲突,且社区矫正在本土化过程中与现有法律制度不相协调,使我国社区矫正试点存在社区矫正执行主体法律地位模糊、社区矫正的内容宽泛、矫正措施缺乏类型化、社区矫正缺少程序保障和社区矫正缺乏社会认同等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完善社区刑罚的刑事立法

法律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3]我个人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社区刑罚:

首先,从刑事实体法(刑法)的角度修改并完善社区矫正刑罚的刑事立法。目前,我国刑罚结构分为主刑、附加刑。而社区矫正的种类包括主刑中的管制和附加刑中的剥夺政治权利。但这种刑罚结构并不利于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因此有必要修改现行的社区刑罚。应当增设社区服务刑,并考虑增设家庭软禁刑。

其次,管制刑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监禁自由刑,符合刑罚发展的开放化、社会化潮流。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造成管制刑的低效运作,并且适用率也极低。究其原因,除了执行体制不健全的因素外,最大问题在于立法规定的刑罚强度不够,执行内容较为虚泛,缺乏刑罚的可感性,难以对罪犯造成应有的心理压力导致该刑种的惩戒作用十分有限。管制刑的立法完善应着重建立管制刑易科拘役刑制度,并解决在管制刑的义务配置中引入对受害人的赔偿、参加公益劳动、缴纳一定数量的保证金等内容的问题。

再次,完善假释的实质性条件,修改假释的禁止性规定,重构假释决定权。可考虑删去我国刑法第81条第一款“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中的“不致再危害社会”这一用词,同时进一步将假释的实质性条件予以细化。建议将假释的实质性条件修改为:在服刑期间真诚认罪悔罪、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积极参加学习和劳动,一贯表现良好的;或者年老体弱,丧失作案能力的。并且,可以考虑修改新刑法第81条第二款“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适用假释”的规定,由司法人员根据此类罪犯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适用假释,体现区别对待的原则;同时,应当在立法上对此类罪犯的假释条件作更为严格的规定,如提高最低服刑限度,延长考验期限,强化考验期内的监督管理等,以在保障社会安全与争取罪犯早日回归社会之间求得平衡。

应当细化缓刑的适用条件,充实缓刑考验期内的行为规范,完善关于缓刑撤销之规定。对我国刑法第72条规定的“犯罪人有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中的“悔罪表现”予以进一步的明晰化,以便利司法操作。同时,还应当借鉴国外立法,将缓刑犯的行为规范区分为必要条件和裁量条件两部分。建议增加对缓刑犯管束的某些禁止性规定,如在一定条件下禁止其出入特定场所或与特定人员来往,以减少犯罪诱发因素;同时可增设一些作为形式的义务性规范,如向受害人道歉、赔偿受害人因犯罪遭受的损失、参加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积极承担家庭抚养费用等。

最后,建议增设社区服务刑种。社区服务,是指法院判令被告人在社区从事一定时间的公益劳动,作为对社会赔偿的一种方式。社区服务刑自1972年在英国立法中首创以来,发展十分迅速,至20世纪80年代,大部分西欧国家、美国1/3以上的州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及我国香港地区,都引进了这个刑种。

社区服务刑融教育刑思想与赔偿理论与一体,符合刑罚执行的社会化、开放化潮流,它不仅避免了监禁的负作用,也克服了罚金刑因被判刑人贫富不均而潜藏的实质上的不平等。作为新型的短期监禁替代措施,社区服务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我国刑罚体系中引入社区服务刑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应当考虑增设家庭软禁刑。家庭软禁目前在英国、美国十分盛行,因人道、经济而广受赞扬,尤其是现代科技发明的电子手镯、脚镯等电子装置的辅助,更使社区矫正组织对此刑罚的落实有了强有力的保障。我国也应当考虑该刑种在我国应如何适用。

(三)完善社区刑罚的执行机制

一方面,制定行刑法典,统一行刑权限。行刑权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司法权和行政权的统一。[4]由司法行政部门统一行使是较为合适的,这有利于解决目前行刑权主体过于分散及行刑权的非均衡性等问题,从而实现刑事司法权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机构。在制定刑事执行法典、构建统一行刑权的基础上,应在司法行政系统内部着手组建专门的非监禁刑执行机构,统一负责除驱逐出境外所有非监禁刑的执行。社区行刑机构的建立,可以发掘、利用我国乡镇与街道一级的基层司法所和基层法律服务所。通过立法赋予其刑事执行方面的职能,并对其工作人员进行行刑方面的专业化培训,逐步将其改造成为以执行非监禁刑为主要职责的专门执法机构。

三、社区矫正的发展

社区矫正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对于预防犯罪、减少犯罪,进而在更大程度上有效消除潜在的犯罪因子提供了一种较为可靠的方法,它从公众生活的内核与底层为整个社会的稳定加大了保障。我们要通过设立社区矫正警务室,建立社区矫正心理咨询室,建设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工作站,建设社区矫正帮教安置基地等方式,构建发展社区矫正,从完善法律规范入手,构建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矫正制度。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刑事法学要论》编辑组著.刑事法学要论[M].法律出版社,1998:273.

[2]北京大学《刑事法学要论》编辑组著.刑事法学要论[M].法律出版社,1998:589.

[3]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哲学及其方法(中译本)[M].华厦出版社,1987:302.

[4]夏宗素著.狱政法律问题研究[M].法律出版社,1997:68.

上一篇:书市观察 第6期 下一篇:小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的差异与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