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业余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

时间:2022-07-16 07:40:44

浅析业余运动员心理素质训练

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不仅要具备出色的身体素质、良好的动作技术,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取得优异比赛成绩的保障,尤其是在当竞赛双方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等方面势均力敌时,心理素质往往起到决定胜负的作用。因此运动员体能、技术的发挥、最佳竞技状态的获得以及战术的有效运用,均应以良好的心理训练为基础。

所谓的心理训练是指“在没有任何明显肌肉活动的情况下,在大脑中对身体活动的象征性训练”。系统的心理训练可分为三大部分:一般心理训练、赛前心理训练和赛后心理恢复。

1. 一般心理训练

1.1感知觉训练。如排球运动训练中,对墙传、垫、扣等熟悉球性的练习;传不同重量、弧度、距离球等本体感觉练习;目标性传、垫、扣、发的方位感练习;促进“人与球”和“人与网”在空中合理位置的“空中感觉”练习;设计能固定传、垫动作的简易教具进行限制性或诱导性练习等。

1.2念动训练。运用运动表象和自我暗示相结合的心理训练方法。例如,在脑中运用动作技术练习时形成的准确动作表象,选用简单而明确的术语进行暗示,在想像中完成动作。

1.3意志品质训练。克服主观困难的方法有说服教育、榜样作用、自我命令等。克服客观困难的方法可采用改变负荷大小、练习难度、要求的高低和环境的改变等方式。

1.4集中注意训练法。当运动员在赛时遇到诸如观众、对手、裁判或同伴等劣性刺激时,立即找出适合于自己集中注意力的对象,排除所有外界刺激,运用深呼吸和使肌肉紧张起来的方法,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将要进行的比赛中。

2. 赛前心理训练

2.1.赛前心理调节训练。可采用激励、诱导、表扬等教育方法来激发运动员比赛的斗志,培养运动员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同时通过了解竞赛双方的情况和运用模拟训练等帮助运动员做好参赛心理准备。例如,预先了解对方情况及各种与竞赛有关的资料,做好心理上准备;并模拟训练,用语言、音像资料等因素来描绘比赛情景,亦可采用模拟对手特点的实景模拟对抗训练。

2.2.赛前心理适应训练。这是促进运动员与竞赛环境之间保持心理协调的心理训练方法。

2.2.1对场地、气候、器材的适应

如在赛前适当地安排运动员在接近比赛的场地环境上使用标准器材进行训练和测试,以提高运动员对场地的熟悉以及以增加运动员对器材的感知能力。适应各种环境气候,既是培养运动员顽强意志的最佳手段,也是提高运动员在各种气候条件下争创优异成绩的途径。可以安排短时间的烈日下训练、雨天训练、雪天训练、风大时训练等。

2.2.2对赛场氛围的适应

比赛时周围有观众、裁判、甚至有记者,环境气氛要比平时更加热烈、更复杂,有的运动员不能马上适应。针对此种情况,在赛前训练中可安排运动员在不同的人群中训练。经过多次的训练后运动员能克服不良心理,能很快适应比赛氛围。

2.3.赛中心理控制。和一般心理训练相似,包括自我暗示法、集中注意力法、教练员榜样法。

2.3.1自我暗示法。运动员在赛时出现情绪不稳定时,可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如“我必须沉着、镇静”“我感觉良好”“这个动作我能完成好”“我一定能成功”等默念的方式暗示自己,稳定自己的情绪,驱散周围环境对自己心理上的不良刺激。

2.3.2集中注意力法。同一般心理训练法。

2.3.3教练员榜样法。教练员应在比赛中做到临危不乱,遇险不惊,真正成为运动员的“主心骨”。比赛的关键时刻,也是运动员最容易极度紧张的时候。教练员的一个鼓励性的语言、表情会使运动员信心倍增;而一个无奈的摇头,哪怕只是一晃而过,亦会使运动员丧失信心。教练员应有效地利用暂停、局间休息和换人等途径,根据临场运动员的情绪变化充分发挥语言指导的调控作用。

3. 赛后心理恢复

比赛后的心理恢复,也是心理训练的重要内容,主要目的是使运动员能从比赛失利的阴影中或是从比赛胜利的喜悦中尽快解脱出来,以便更好总结经验,将注意力集中在下面的比赛中或训练上。例如可采用放松调节训练、呼吸调节训练、典型事例分析等。

教练员在重视心理训练方法的同时,还要重视心理训练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周期性,把心理训练问题体现在运动员多年训练计划之中。同时根据运动员自身的特点,结合运动员的专项,合理地安排心理训练方法,加强教练员与运动员之间的配合及训练队伍内成员的团结,保证心理训练的顺利进行。

上一篇:浅谈心理因素对跳远稳定性的影响 下一篇:浅论提高心理品质在业余训练教学中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