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助学 转型课堂

时间:2022-07-16 02:09:42

学案助学 转型课堂

“老师,今天我们学什么啊?”这是学生们课前经常问的问题,学生真的很想知道学什么。“老师,这个我不会,请您教教我。”“我们继续上课,你的问题课后再讲。”这是课中师生间经常进行交流的话语。“老师,我怎样了解更多的人类登月计划啊?”这是课后学生表达学习意愿时的常见问题……

课堂是教学互动的天地,教学是生成的过程。长期以来,教师的教是基于学科标准。教案保证“教”的到位,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一直以来是教师心中的先进理念,虽然课堂中偶尔也会有意外的精彩,但总体来讲,学生的“学”,没有机制保障其基本的公平性与个性化。为此,学校在课程领导力的行动研究中,进行了“学案助学”的实践研究。

案例陈述

案例一:“课前,让我了解你。”

学生拿到“学生学习方案”,读着“学习任务”栏中的内容、目标、重点,像看着新朋友一样,说:“我终于知道明天要学习的内容了。”

“不过,这个我已经会了。”有学生说。“这个我不会。”有个学生发愁着。旁边同学立刻说:“不会,先看看书,老师说预习是学习的第一步。还有,老师一直说能提问题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啊。”又有同学接着说:“听说我们在学习方案中提出的问题,如果只有老师能回答,就会得到很多奖券。”“噢,所以‘学案表’里就有‘我的预习提示’。”

“那就快想快写吧。”学生们都很兴奋,说着就各自忙开了。

第二天在办公室里,教师认真批阅学生的预习作业,还仔细地做着记录,按教学要求对问题进行梳理,一边时不时地与同事说:“这个知识点学生都知道了,可能我们要在运用上多花时间了。”还有教师说:“本来我以为这个知识点对学生来讲没有难度,看来估计错了,还得多花点时间,让学生讲一讲、议一议、练一练吧。”

案例二:“课中,让我帮助你。”

上课了,学生的小手只只高举,大声交流着“我的预习问题”,教师在黑板上简略地记录问题内容。当教师用眼神环视教室,立刻有学生说“这个问题我能帮助他解决”;当没有学生发出声音时,教师说“请大家读读‘老师的提示――学习小贴士’”。

最后,教师在黑板上留下的几个问题后面画上了大大的问号,对学生说,这节课,我们共同解决这几个问题。

教室里很安静,学生听着教师的讲课、同学的发言,不时还在学案中“老师的提纲”栏里,埋头读着写着。学生们认真地做着教师精心设计的练习,或是小组讨论,或是独立进行,教师在不断巡视,时而要求学生集中看黑板,因为教师发现了共同的学习问题,时而针对不同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你写得很快,但字写得不端正,试试慢一点。”“你的作业又正确,字又端正,多好啊!”“你做得很快,但没有全对,主要是粗心了,以后要先看清再做题噢!”“你都对了,但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还不熟练,只能得四颗星。”“再想想,在‘能想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办法’评价条后面争取得星。”教师对不能跟上教学节奏的个别学生进行辅导:“来,这题你还不会,坐到这里,老师再讲一遍。”孩子们满足地坐在了个别辅导区,享用教师的“小灶”……

教师穿行在学生中间,学生沉醉于学习活动中,或提问思考,或倾听练习,或记录评价,一节课的时间很快过去了。

案例三:“课后,让我欣赏你。”

下课了,学生们拿着学案,相互交流着“我的收获”,有作品、全对的练习、独特的实验做法……笑容写在他们的脸上。还有几个学生高兴地说:“我今天课堂练习全部对了,没有基础练习了,可以进入自己喜欢的‘学习拓展’了。”另一个同学说:“虽然我没有全对,但是也只要做巩固部分,就3题了。”

一群学生围绕在教师身边,教师对其中的一个同学说:“第一次做组长,你学会了把发言的机会给每一个组员,真棒!”转身又对边上两个同学说:“你们做观察员很细心,提醒同学顺利完成实验。”“你今天的发言做得很好,那么快的时间里,能把组内同学的意思说清楚,你语言理解与组织能力特强啊!”学生们围着教师不愿意离开……

案例分析

“学生学习方案”是教师在基于课程标准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从学生的角度设计的方案,预告学生学习内容、目标、难点,保证了学生的学习知情权和学习参与权。

课前,学生在预习中,看清了自己;教师在阅读学案、分析问题中,了解学情,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精准设计教与学的过程。学生在学案里表现出来的对错、渴求、思维,都成为教师“看”学生的窗口,为以学定教找到依据。

课中,学生带着“我要学的愿望”进入学习内容,经历“学而有助”的学习过程。通过学生的学习记录,教师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提供及时有效的帮助,或集体,或小组,或个别,有的教室还特别设置了教师个别辅导区。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帮助也成为常态,有的以思维碰撞方式呈现,有时是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帮助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学生成为课堂的教育资源,学生公平公正参与学习过程的权利也得到保障。课堂成为师生互动学习的天地。

课后,是学习的延伸,开启的是“我还想学”的自主发展。学生在教师有针对性的点拨中实现个性化的最大发展,学生在欣赏自己与欣赏他人的同时,确立后续的学习目标,享受学习成长的快乐。

“课程育人”,评价是导向,学生在学案评价中,有及时评价、延时评价,关注的不仅是知识与技能的“对”与“错”,更是学生学会与人合作的方法,体验独立与独特学习过程的自信,愿意为达到目标而持续努力的过程,等等。

教学效益,研究的是单位时间内教师与学生投入与产出的比值;学生的学习品质,决定于学生投入学习过程的经历与感受。“教案支持教师的教,学案帮助学生的学”,教案、学案同时呈现在课堂,有利于优化教学流程,改变教与学的时空分配,建立民主的师生关系,最终实现课堂教学的转型。

点评

上海市杨浦小学原校长、特级校长 张治

上海基础教育发展要求通过“课程改革推进、教学过程优化、师生关系和谐”,实现“从过度追求功利价值转向追求教育对人的幸福和发展本原价值的尊重和回归”的转型。上海市实验小学传承了聚焦课堂、实验创新的良好传统,通过“学生学习方案”的设计与运用研究,改善课堂教学。“学案”与“教案”共现课堂,教师手中有教案,眼中有学生;学生手中有学案,身边有资源。实现教学互动,使以学定教有了依据,让和谐教学关系呈现出专业的属性,让保障教育过程公平有了现实载体,让因材施教、提升学业品质、促进育人质量提高有了实现新路径,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从课堂教学出发,深入细致地研究教与学,在切实改变课堂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理应成为基层学校的共同行动,我们期待出现更多的教育和教学智慧,让全社会从学生的健康成长中看到基础教育实实在在的进步。

上一篇:浅论语言迁移对韩国留学生学习汉语的作用 下一篇:在作业中体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