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新时期不良贷款的正常化管理

时间:2022-07-15 08:20:11

探析新时期不良贷款的正常化管理

摘 要:经国家外部“输血”支持和得益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状况在近几年取得巨大改观。笔者站在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特殊历史时期的角度,挖掘分析了以往影响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形成的根源、历史形成的管理方法,阐述了由于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及宏观调控政策不断发生深刻的变化,并基于不同时期不良贷款的本质区别,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管理经验,形成了对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问题以及处理办法的客观认识。

关键词:不良贷款;本质分析;历史进化;经验借鉴;正常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8)10-0065-04

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已取得巨大改观,不良率由1997年的27%下降到2007年的8.05%。主要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外部“输血”支持,先后两次进行大规模政策性剥离不良贷款,动用675亿美元外汇储备金对工行、中行、建行注入资本金,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基本解决了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另一方面得益于近十年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银行信贷业务得到飞速发展,使国有商业银行贷款总额不断扩大,由1997年的4916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38497亿元,贷款分母的不断扩大进一步稀释了不良率。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的改观,根本上并非完全靠自身盈利改善核销不良贷款或清收不良贷款。总的来讲,现阶段国有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不良贷款管理方法和手段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其管理水平离国外先进银行仍有较大差距。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宏观政策的趋紧,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依然较大,不良贷款管理状况依旧不容乐观。

一、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形成与管理模式的沿革

(一)以往历史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巨额不良贷款的形成,一是历史和体制上的原因,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企业资金供给体系在十几年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国有企业的资金需求由依靠财政转向依靠银行再而转向资本市场。但是,国家银行取代财政向国有企业注资,其实只是由财政的硬预算转变为银行的软预算,这种预算惯性导致过度投资和投资的低效益,并引起了银行资产的恶化。二是企业的原因,主要是没有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经营者总体素质低下,管理不善,企业短期行为严重,非生产性负担严重,自有资金严重缺乏。三是银行自身的原因,银行经营管理并未完全实现市场化、参与国家宏观调控的任务依然很重,信贷管理方式较为简单,风险机制不健全,政府行政干预过多,历史遗留问题严重等。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中,约30%的不良贷款是由于受到各级政府干预,包括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干预所导致;约30%的不良贷款是对国有企业的信贷支持所形成;约10%的不良贷款是由于国内法律环境不到位、法制观念薄弱以及一些地区执法力度较弱所导致;约有10%的不良贷款是政府通过关停并转部分企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包括军工产业)所形成;有20%的不良贷款是由于国有银行自身信贷经营不善所造成的。

(二)传统不良贷款管理模式的主要特征

国有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逐渐引起了国家和银行自身的高度重视。从1998年起,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设立资产保全、资产风险等专职部门来管理和处置不良贷款。由于在1999年以前我国是按照旧有的“一逾两呆”口径统计不良贷款,虽然该方法简单易行,但却无法准确反映贷款本身的风险状况,不能给贷款风险管理提供准确的决策依据,加上以往不良贷款历史形成原因主要是国有商业银行在计划经济历史时期背负着特殊的使命,以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因素所造成的,由于政府政策性干预严重,企业本身先天不足,后天经营不善,资金完全依赖银行,其不良贷款的含金量很低。随着我国加入WTO,银行业于2006年末全面对外开放,银行必须在短时间解决不良贷款问题。在此历史背景下,银行也只能讲究快速处置不良贷款,采取清收处置(注:不良贷款清收处置手段主要包括诉讼、折让清收、以物抵债、重组和呆账核销等方法。)这一唯一手段,并注重清收处置的结果,尽快压降不良贷款,根本谈不上不良贷款的维护管理。所以以往不良贷款的管理,大部分体现为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管理。

造成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简单化的原因,首先是旧有不良贷款的形成历史太长,成因复杂,难以进行系统性制度管理,其次是多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面对不良贷款巨大压力,各银行的工作重心都是集中在清收处置环节,忽视了在此期间的贷款管理工作。

(三)新时期不良贷款的变化

近几年来,通过国改自助,各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处置步伐大幅加快,以往历史形成的不良贷款包袱基本解决。截止2007年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为12684.2亿元,不良率为6.17%,其中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为11149亿元,比2004年减少4602亿元,不良率为8.05%,比2004年下降7.5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总额和不良率实现了大幅度“双降”。与此同时,不良贷款的结构成因和管理环境都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

1.不良贷款结构和成因的变化。股改后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主要包括:一是股改前潜在风险贷款的显性化。因股改前部分贷款尚反映在正常形态,未能实施政策性剥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市场的变化,风险逐渐暴露,形成不良。二是由于信贷管理政策的变化形成不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股改后相当一部分不良贷款的形成,正是由于后者的影响。股改上市后,各国有商业银行均按照国际资本市场通用的指标体系来指导本行的风险管理工作,贷款管理日趋严格,并且企业准入门槛提高,不良贷款的界定标准也有所变化。因企业准入门槛提高、不良贷款的界定标准提高,而且不良贷款的控制过于刚性(只要达到控制标准就必须进不良),加上没有行政干预因素,造成新的不良贷款含金量极高,新形成的不良贷款大多数是临时资金周转紧张造成逾期欠息而形成,真正因企业经营不善而倒闭的不多。

2.股改后信贷管理的内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首先是经济体制的不同,现在我国完全进入市场经济时代,过去计划经济时代的政府意愿替代银行意愿的时期已完全过去,国有商业银行自主独立性强,能够完全按自己的经营原则自主决定贷款与否。其次是对象的不同,以往贷款对象都是国营企业,而新时期的贷款对象多样化,有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及个人贷款等,并且准入条件比以往高。最后是贷款品种不同,以前就是两种技改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且流动资金贷款也只是简单的一种),现在贷款品种丰富多样,有各种项目贷款,房地产开发贷款,周转贷款、临时贷款、国内(国际)贸易融资等流动资金贷款,各种个人贷款等。由于银行自立性强加上信贷对象及品种的多样化,以往不良贷款单一的处置手段,已完全不适应整体信贷环境的变化,单一的手段无法运用在不同的主体上面。

(四)现行不良贷款管理方式的滞后性

虽然股改前后的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在对新增贷款的审批和管理上比以往严格,新增贷款质量得到有效控制,但贷款管理手段仍过于刚性与僵化,特别是不良贷款管理基本仍延续以前的简单化手段,并没有随着不良贷款的成因、外部环境、贷款客户以及贷款品种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已不适用于新形成不良贷款管理要求。比如对于前述因临时资金周转紧张造成逾期欠息而形成的不良,仍然沿用清收处置这一简单的管理手段,客观上截断了企业赖以生存的资金链,加速了企业的死亡,也使银行丧失了盘活资产的机会,损失率大大提高。同时,这种刚性的手段,还将企业完全推向了银行的对立面,导致其他关联业务资源的大量流失。

二、国外银行管理不良贷款的方法和经验

(一)管理方法

在不良贷款管理方法上,国外银行重视不良贷款转化管理。[2]国外银行在贷款发放后,客户经理会渗透到客户整个经营过程,利用银行网络优势,协助客户分析研究市场、制定策略,如果客户出现还款困难,也会尽量帮助其盘活经营,争取获得双赢。如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欧美国家经历了经济滞胀、金融危机和经济结构重大调整,银行不良贷款急剧上升,出现了大量银行破产倒闭,为此不良贷款挽救和清算管理开始成为银行贷款管理以及金融研究的重要内容。不良贷款从逾期开始到成为需要核销的坏账为止,有一段发展变化的过程,在这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阶段性特征,一些不良贷款率比较高的银行,通过把握不良贷款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变化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制定管理策略,成功而且迅速地将不良贷款率降低到目标水平。[3]其中最具代表的例子是美国的巴内特银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不良贷款坏账率高达60%,经过不良贷款管理,到1988年下降到48%,1994年更是进一步控制在8%以内,成为世界银行业广为流传的不良贷款管理先进典范。

(二)经验借鉴

银行家埃德加.M.摩尔斯曼,通过对美国不良贷款管理的系统研究,[1]将不良贷款的发展变化概括为5个阶段,即安全阶段、借新还旧阶段、过渡阶段、清偿阶段及覆没阶段,并介绍每一阶段截然不同的借款人资产状况、心理行为、银企关系特征(见图1),认为只要银行对这些信息和表现进行适当分析和总结,银行就可以正确预测不良贷款的下一步发展,从而有利于银行赢得时间、制定适当的不良贷款管理方法。总之,从贷款因逾期欠息成为不良贷款开始,直到银行损失部分或者全部清偿贷款为止,银行决策与管理活动对贷款的命运起着决定性作用。银行拥有5个可以作出不同决策的选择阶段。在安全阶段、借新还旧阶段、过渡阶段,银行都有足够的时间,可以采取各种主动措施来达到预期的管理目标,将不良贷款转化升级为正常贷款,或者完全收回未清偿贷款。在足额清偿阶段和覆没阶段,银行将失去处理不良贷款的主动权,清偿成本将显著上升,清偿速度、资产保全效果难以保证,未清偿贷款往往会受到部分或者全部损失。因此银行必须把握不良贷款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预测不良贷款的动态,将不良贷款管理的工作重点放在前三个阶段,抓住时机,制定正确的挽救措施,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在后二个阶段,注意把握清算时机,在避免并尽量减少贷款损失的同时,最大限度清偿贷款。

资料来源:埃德加・M・摩尔斯曼.有效的贷款管理[M].罗伯特・莫里斯出版社出版,2000.

(三)管理启示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现阶段不良贷款管理与国外先进管理方法的差异在于,不良贷款管理的思路还没有转变,仍沿用旧有的模式和方法来管理新时期的不良贷款。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管理必须与时俱进,解放思想,创新不良贷款管理方法。从金融生态角度来看,[4]不良贷款也像生态进化一样,也具有进化的特征,随着时间变迁和环境变化,其特征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生态主体是一个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自利组织,不良贷款的变化,势必会引起不良管理方法的变化。因此不良贷款管理创新变化是面对环境变化而作出的适应性反应。

从金融资源配置理论来讲,不良贷款也是金融资源配置的一个范畴。由于金融资源的稀缺性,且不良贷款的配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必须通过改进管理方法,改变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合理开发不良贷款,保护金融资源,提高金融资源配置质量。

三、不良贷款正常化管理的提出

信贷资产是我国银行最大的资产,也是最主要的利润源泉。近几年来,银行对正常贷款,建立了一整套的贷款审查、审贷分离及贷后管理规定的风险管理制度,较好地控制逆向选择风险。然而对不良贷款的管理,就是只有清收处置这一理念和手段。不良贷款管理是被银行长期忽略的一个薄弱环节。虽然不良贷款与正常贷款的管理目标不一样,但不良贷款管理也是银行信贷管理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而且在实践中不良贷款是可以管理的。鉴于不良贷款不同时期的区别,以及现阶段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管理方法较为单一,因此,有必要借鉴国外银行先进经验,引入先进的不良贷款管理理念,将不良贷款管理纳入正常的贷款管理轨道中,真正成为信贷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通过对不良贷款的正常化管理能够使不良贷款的达到生态平衡,即不良贷款与其环境的综合协调,反映金融生态主体内部及其环境之间相互适应的一种发展趋势。

不良贷款正常化管理即是指在正常的清收处置程序下,把不良贷款等同正常贷款看待,按照正常贷款日常管理程序,即企业有能力付息要及时收息,贷款逾期符合转贷条件要照常转贷,并且贷后跟踪管理不能就此停止,在符合信贷政策的条件下还必须进行年度评级授信,其与正常贷款本质区别只是资产质量分类不同。正常化管理的目标就是在采取清收处置手段基础上尽量争取贷款收息和维持贷款质量不再往后迁徙,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尽量争取贷款转化升级,消除不良贷款,并最大限度维持银企关系。不良贷款正常化管理的思路在于不单只重视不良贷款结果管理,而且更要重视过程管理,通过对不良贷款正常化管理,达到增量风险事前防范,存量风险转移消化,对已有的损失及时补偿的目的。不良贷款正常化管理的提出,正是对不良贷款管理方法和模式的思考。

四、不良贷款正常化管理的意义

(一)正常化管理是银行内部经营的要求、战略的选择

目前国有商业银行以创造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并已逐步建立和形成以经济资本为风险和价值管理核心、基于EVA的商业银行绩效管理体系,以求优化商业银行资源配置和经营管理机制,提高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不良贷款正常化管理的提出不仅是商业银行信贷动态管理的客观要求,也是顺应企业、行业生命周期的需要,是银行经营管理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增长的内在需要。并且,不良贷款有效管理本身能够降低信贷风险,提高资产使用效率,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促进银行实现价值最大化,真正体现信贷资金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原则。

(二)能够满足政策延续性要求

目前,一旦企业贷款形成不良,就必须从正常的管理部门移交到不良贷款管理部门,由于正常管理部门与不良管理部门的政策要求及管理方法的不同,由此造成管理理念与管理方式的脱节,造成对信贷企业的管理和信贷政策无法延续。即不良贷款管理部门只从本部门角度考虑本金的可清收性及完整性,缺乏全局意识,没有考虑信贷资产盈利性及延续信贷政策的原则。举个例子,一个企业因逾期或欠息超过30天而进入不良时,以往由于不良管理部门只从本部门考虑本金的可清收性及完整性,缺乏全局意识,没有体现信贷资产盈利性及延续信贷政策的原则,造成贷款一进不良就可以不收利息,任由贷款逾期,年度评级授信及贷款管理停止,更有甚者还允许损失部分贷款本金,对于企业来说,以往不良贷款管理方式无异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容易造成以后企业的后续违约心理及其它企业的跟风效应。因此,不良贷款正常化管理是延续企业管理及信贷政策,避免银行利息及本金损失的最佳方法。

(三)银行提高综合收益的体现

信贷业务仍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是实现利润的主要途径。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水平不高,特别是不良贷款管理仍处于原始化状态,套用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说,如果发生不良贷款的企业处于成熟期,只要控制好贷款额度仍可以争取升级转化为正常贷款。当前的不良贷款含金量较高且许多企业尚处于成熟末期,虽然不良贷款存在着的隐患,不良贷款的管理好与坏关系到银行的利润与资本。只要对不良贷款进行正常化管理,督促企业正常付息和运转,同样可以创造收益,增加利息收入;要是企业符合升级转化标准,同样可以减少拨备的提取,减少经济资本的占用。通过正常化管理,维持或者提高企业的形态,还能够提高处置的受偿率,提高综合效益。同时,能够避免银企关系进一步恶化,并带动其它的各项业务发展。因此,对不良贷款进行正常化管理是银行经营思路的突破,真正体现资产质量管理稳健经营成效。

参考文献:

[1]埃德加.M.摩尔斯曼.有效的贷款管理 [M].罗伯特.莫里斯出版社出版 ,2000.

[2] Wilson,Anthony Saunders,Gerard Caprio,Jr.November 1997,Mexico's BankingCrisis:Devaluation and Asset Concentration Effects Berry.Leonard N.SternSchool Finance Department Working Paper Seires with number 98-075.

[3] Brecher,Richard A.and Carlos Diaz Alejandro,1977,“Tariffs,Foreign Capital,and Immiserizing growth,”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Vol.7,No.4:317-322。

[4]徐诺金.金融生态论 [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

上一篇:发行基金投放回笼影响因素分析 下一篇:海南省农村信用社反洗钱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