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多元融资方式的效率比较及其优化

时间:2022-07-15 07:57:18

企业多元融资方式的效率比较及其优化

[摘 要]目前,我国诸多学者和企业家已经开始重视企业融资与投资效率之间出现的问题,这一限制我国企业快速发展的问题必须要得到解决。企业融资方式与非效率投资的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首先,概述企业融资方式与非效率投资;其次,对不同融资方式与投资效率的关系进行论证;最后,提出优化融资方式的途径与非效率投资的治理机制的相关结论。

[关键词]企业融资方式 非效率投资 投资效率

一、企业融资方式与非效率投资

1.企业融资方式。(1)内源融资。企业内源融资指的是公司通过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资金,也就是能够在公司内部融通的资金。内部融资的资金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所组成,而融资的过程就是企业不断将自己在生产经营各环节所产生的资本与储蓄,例如留存盈利、折旧以及负债等,不断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企业的内源融资方式对企业的资本形成有着原始性、低成本、抗风险以及自主性的特点,这种内源融资方式已经成为目前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融资方式。

(2)债务融资。企业债务融资指的是,企业通过银行或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进行贷款或发行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债务融资需要支付本金与利息,并能够给企业带来杠杆收益,但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负债率。一般对于传统企业来讲,其经营风险较小、预期收益也较小的情况下,较喜欢选择这种融资成本较小的债务融资方式进行融资。债务融资具有短期性、可逆性、负担性、流通性的特点。

(3)股权融资。企业股权融资指的是,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的所有权,并通过企业增资等方式来引进更多的新股东,实现企业的融资。企业通过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不需要还本付息,而新股东将会与老股东共同分享企业的盈利与增长。股权融资具有长期性、不可逆性、无负担性的特点,股权融资的特点决定了其在企业融资过程中的广泛用途,通过股权融资,企业既可以是实现运营资金的充实和增加,并可以将其利用与企业的投资活动中。

2.企业非效率投资。西蒙认为,企业的决策者在进行决策前面临许多的目标的最优化,有着外在环境和自身认知的约束,而由于决策者计算能力的限制,较难做出恰当的选择。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行为指的就是,企业在投资决策中出现的偏离最优投资水平、投资过度或投资不足的行为。

投资过度是指决策者在投资项目净现值为正的情况下仍实施的非理性投资行为。现实中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是导致过度投资的主要原因。

投资不足是指决策者在投资项目净现值为正情况下,主动或者被动放弃投资,使其公司的投资没有达到理想水平。基于信息经济学提出的不对称理论,他们认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企业投资项目预期收益方面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使投资者存在信息劣势,为了弥补信息劣势导致的风险,他们要求企业支付风险溢价,致使企业借入资金成本过高,或者企业负债太多,不敢借入资金或者很难借入资金,形成“融资约束”。融资约束使企业不能借到足够的投资资金,导致其投资资金不足。

二、不同融资方式与投资效率的关系论证

1.内源融资与投资效率的关系。企业进行内源融资的方式可以改善企业投资者与管理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程度,进而提高投资的效率。企业之所以偏好内源融资,其原因就在于企业通过内源融资可以有效的规避由于外源融资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下的逆向选择风险,这样就能够尽可能的避免承担由于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所造成的信息成本。

对企业流动性资产持有行为的研究表明,企业持有流动性资产的主要原因是信息不对称现象和市场不完全带来的道德风险。就流动资产持有水平对投资效率的影响机理来看,流动资产持有量对企业的投资效率具有截然不同的影响。它一方面可以降低企业未来面临的外部融资压力,保持或提高企业的投资水平,从而降低企业因融资约束而发生投资不足的影响;另一方面,流动资产的大量堆积会增加企业内部管理者的自由支配的资产,企业管理者进行道德风险行为的可能性也会随之加大,并使企业管理者更有机会从过度投资中得到个人利益。我们从中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存量的不合理会降低企业投资效率。

2.债务融资与投资效率的关系。企业在通过债务方式进行融资时,企业内部管理者与债权人之间就会形成企业现有资产价值与投资项目盈利能力上的信息不对称,而这种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会对企业的债务融资成本和投资方向造成影响。

从一方面来看,由于存在企业外部债权人对企业资产状况和投资项目质量的不了解,无法判断企业的信用质量,此时只能根据所有借款者的信用质量平均值来确定贷款利率。这样就会产生逆向选择的问题。一些信用质量高的借款人认为用平均利率来取得贷款是不合算的,会减少在市场上获得资金。相反,信用质量较低的借款人愿意采用平均利率来筹集资金,并会加大需求。与此同时,完成借款过程后,借款人还会因此发生道德风险。

从另一方面来说,由于企业的债权人并不清楚企业未来的投资项目质量好坏、现金流的大小。此时处于信息劣势的债权人就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对称而承担逆向选择的风险,从而决定放弃对企业的投资或者减少对企业的投资。企业因此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这样就会导致企业在投资项目净现值大于零的情况下放弃投资。如果企业债权人已经意识到将承担因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风险,还可能进一步提高贷款利率向企业放贷来弥补这种风险。贷款利率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而这种情况下,按市场均衡条件下的债券利率计算的投资项目净现值就会从正数变为负数,失去了项目投资的价值,企业也就会不得已放弃投资,发生投资不足。

3.股权融资与投资效率的关系。股权融资方式下,同样存在信息不对称以及非效率投资的现象,当企业的内部经营者和现有股东与外部的投资者间对企业现有资产和投资项目方面存在信息不对称时,通过股票进行融资可能会导致企业股票价格的下跌,这样也就造成了投资不足,也就是非效率投资现象出现。当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进行融资时,管理者拥有较多的信息,同时代表现有股东的利益,这样所作出的发行新股的决策可能会表示出管理者对投资项目的未来收益信心的缺乏,进而管理者将传递出不发行新股对投资者有利的信息,这样就影响了投资者在购买新股时所愿意支付的价格,进而提高了股权融资的成本,降低了投资的效率。

三、优化融资方式的途径与非效率投资的治理机制

1.优化融资方式的途径。(1)拓展与完善金融工具。要想优化企业融资方式,就首先要不断拓展和完善融资工具,并为上市公司提供更多的融资手段,如果资本市场发展不够成熟,融资工具不能满足企业融资需求,那么企业的融资渠道就会变窄,融资难度也就加大。因此,不断的拓展与完善企业融资工具,将十分有利于企业进行融资结构的优化,是优化融资方式的重要途径。

(2)发展并完善多元化的金融市场。要优化我国企业的融资方式,就必须要更大力度的发展和完善我国金融市场,通过多元化的融资市场,满足我国企业的融资要求,通过不同组合来达到企业顺利融资的目的,实现更多样化的信贷市场,创造公平、有序的融资竞争环境,为我国企业融资发展拓宽道路。

2.非效率投资的治理机制。(1)完善企业公司管理制度。首先建立并健全企业的董事会制度,制定详细、系统的董事会管理规章制度,将各项必须的管理职责落实到实处,并不断增强董事会、监事会的相对独立性,尽可能的保证企业的投资决策的制定能够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投资的价值,获得最大投资回报。此外,企业通过不断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还要积极的发挥独立董事的作用,使其通过多种监督管理和力量制衡来尽量的避免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出现和发生。

(2)充分发挥企业债务治理的作用。企业的债务融资使得企业必须要将现金减少,使管理层控制资源出让,这样也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债权人提供监督的权利,加大企业破产的可能性,尽量的减少企业的过度投资,控制企业非效率投资行为的出现。此外,在企业债务的选择上,要防止由于过度借助单纯的负债而带来的破产威胁所造成的投资不足,可以通过发放带有赎回条款的可转换债券进行预防。

(3)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信息透明度。会计信息透明度的提高可以降低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可以防止管理者对会计信息进行操控。为了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出现,企业应该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使企业的投资效率得以提高。

(4)企业要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制度。企业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了要进行宏观投资环境的分析和微观的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必须要进行专门的投资项目风险分析,并运用系统分析的原理,全面综合的考虑各个方案的实际情况,并进行优劣取舍。

四、结论

经过一系列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出信息不对称、冲突和契约的不完备是引起企业非效率投资的主要因素。通过对企业投资不足和投资过度的相关研究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了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为减少企业不理性的投资行为进行剖析,对治理企业行为,维护投资者的利益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汪平.财务理论(修订版)[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覃斌.企业融资方式与投资效率的相关性研究[D].暨南:暨南大学,2004

[3]安灵,刘星,白艺昕.股权制衡、中级所有权性质与上市企业非效率投资[J].管理工程学报,2008(2)

上一篇:李宁难自救 下一篇:困局下的品牌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