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加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策略

时间:2022-07-15 06:06:33

浅议加强我国新闻舆论监督的策略

[关键词]新闻舆论监督;加强;策略

“新闻舆论监督”的涵义是随着历史时期社会环境和媒介体制的不同而发展变化的。在我国,梁启超1902年首次提出了新闻舆论监督的理论。他在《敬告我同业诸君》一问中提到“某以为报馆有两大天职,一曰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二曰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是也”。并提出“舆论无形,而发挥之代表之者,莫若报馆,虽谓报馆为人道之总监督可也”。新闻舆论监督的概念由此发轫,沿用至今。其实“舆论监督”在现代用法上的涵义是,公众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和传播媒介,行使法律赋予的监督权力,反映舆论,影响有关权力组织或决策人物的一种社会现象。由此我们认为,新闻舆论监督的定义即为,社会公众(尤指新闻从业人员)在了解相关社会事务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新闻媒体,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力,影响公共决策的一种现象。

近几年,新闻传媒在坚持正面宣传和把握正确导向的前提下,舆论监督的力度有所加大,效果比较明显,其作用日益增强。但问题同样存在。新闻舆论监督自诞生之日起,就鲜明地代表着社会的正义和先进,与社会中存在的邪恶、落后作斗争。而新闻舆论监督又常要借助其他手段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新闻传媒和记者在履行舆论监督这一职业和社会责任时,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观念制约。观念制约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制约,因其内含着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因而是一种更持久、更深刻的制约力。有人将新闻舆论监督简单地定义为批评报道,认为新闻舆论监督会违背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不利于社会稳定等等。这些观念都不利于正确认识和开展新闻舆论监督,影响其作用的发挥。

其次是权力制约。所谓权力制约,是指利用某种特定的权力对新闻媒体及传播活动进行控制、牵制和约束的因素。主要是媒体的上级体系及其管理部门通过行使行政权力、执行宣传纪律对新闻舆论监督进行控制。现行的媒体本身是权力组织的一部分,其所进行的监督不可能是异体监督。这就造成监督主体的地位不仅低于监督客体的地位,而且还受制于监督客体,最终导致监督层次向下位移的现象。

第三是关涉者制约。“关涉者”是指与媒体的生活、经营、传播活动有直接关系或与体及其职员的生成状况有间接关系的其他社会部门与单位。媒体作为社会系统中一部分,必然不能摆脱与这些关涉者的利害关系。这些因素最终会制约新闻舆论监督的触角,减弱其效力。

第四是媒体自身内部的制约。这种制约一方面来自内部管理体制的制约。管理层和采编者对新闻舆论监督的认识,虽然在理论上具有接近性,但是具体处理上存在较大差距。管理层因考虑风险系数,可以轻易将采编者的劳动成果扼杀。另一方面是手段的制约。批评报道随机性大,客观事实往往不能复现,而某些不能复现的细节、情境或语态有时恰好是支撑整个报道的关键。当事人不愿意甚至千方百计阻挠记者的追根溯源,知情人碍于种种顾虑不敢实话实说,媒体无法用现行手段来克服这种局限。即使是“隐性采访”等手段也难以弥补这些缺陷。

目前,要完全摆脱上述这些制约是不可能的,但要通过努力营造更加民主公开的新闻舆论监督环境等策略,尽可能变“矛盾性制约”为“一致性制约”。

1.建立新闻舆论监督的正确理念

媒体在实施舆论监督时,要避免一些误区。如“舆论监督万能论”“舆论监督抹黑论”“舆论监督过瘾论”等。我们应该在观念中走出这些误区,深刻认识舆论监督不是万能的,但是离开它是万万不能的;舆论监督不但不是给单位抹黑,反而是帮助有关部门和领导改进工作;舆论监督不是简单地曝光,而是与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一致的。

建立正确的新闻监督理念,首先要将新闻舆论监督同批评报道区别开来,明确新闻舆论监督对和腐败行为的针对性。其次,正确理解新闻舆论监督与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的关系,不能简单地用“以正面宣传为主”来限制新闻舆论监督。第三,应该认识到积极的、善意的和实事求是的舆论监督不会添乱。新闻舆论监督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宣泄的报道,使积聚在社会上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从而缓解紧张。

2.为新闻舆论监督提供必要的法律支持

舆论监督离不开法律,法律是舆论监督自我保护的盾牌。但目前的现实是我国新闻法尚难出台。新闻界盼望早日探讨制定有关新闻舆论监督的准则、条例及法律条文,确立传媒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总体地位,确立新闻舆论监督的法律地位,规范新闻舆论监督的功能范围、对象、原则、方法、程序等,界定新闻媒体及新闻记者在新闻舆论监督中的权利、义务、责任等,以及对妨碍舆论监督、压制批评、打击报复多行为的惩处,对新闻舆论监督中侵权范围、侵权性质、侵权责任也要进行必要的界定和规范。以期形成新闻舆论监督法规体系,有助于改变新闻舆论监督的无序状态,使新闻舆论监督向着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

3.形成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舆论监督合力

新闻舆论监督是整个社会监督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只有和党内监督、法律监督和群众监督紧密地结合起来,互为补充,就可以有效地突破局限性,增强新闻舆论监督的能力。一是舆论监督与法律监督结合起来,新闻媒体严格遵守法律,才能使新闻舆论监督做到合法化。二是注重舆论监督与人大代表监督相结合。人大代表的监督最具权威性和法律效力,监督范围广泛,监督对象具体直接,二者结合起来,能把监督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三是舆论监督与专门监督机关相结合。专门机关监督应主动与媒体相互沟通,密切协作,提供信息,构建专门机关与媒体之间畅通的沟通渠道。四是舆论监督与群众监督相结合。新闻媒体可发挥自己联系广泛的优势,动员各种社会力量参与舆论监督,从中获取民情民意,以增强舆论监督的针对性。

4.改革现行管理体制,扩大新闻舆论监督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有效、科学的监督制度必须具备独立性特征,即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必须是两个相对平行的行为主体。新闻舆论监督也更是如此。为了确保新闻舆论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在坚持正确舆论向和稳定大局的前提下,应改革媒体的组织机构,积极创造条件建立一个“一主多元”的新闻舆论结构体系,鼓励其他形式的新闻媒体发展取消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党对舆论监督的行政干预保证新闻媒体对重大案件有采访、调查、报道、评论的权利。”

新闻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权力制衡机制的一种重要形式,更是权力制约机制中最体现民主和民意的力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舆论监督的状况,关系着一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精神面貌。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恰当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运用恰当有效的策略,力求舆论监督的方向更准确,把握更适度、更科学,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传媒应尽的责任。

上一篇:广播电视记者现场(口头)报道语言表达技巧初探 下一篇:解读电视栏目《关注》的平民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