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你审题了吗

时间:2022-07-15 06:05:27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总能发现学生大都可以掌握好各个知识点,但在实际操作和解题时,却不尽如人意。不少学生因读题不准确,凭着自己的感觉做题,或者仿照以前做过的题做,最终在检查时也不能够发现错误。但是,只有教师把题目着重地再读一遍时,或者带着学生重新做一遍时,他们才能发现错误。于是,我们在分析的时候往往会认为,学生粗心了、马虎了。

到底是不是学生的粗心、马虎导致了这些错误呢?笔者认为,不完全是。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因为他们年龄小,自控能力差,注意力不够集中,不会读题审题,加上缺乏做题的经验等,使他们在做题时容易出现错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做错题的情况会有一些好转,但终究还是出现了错误。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是学生不会读题审题,没有弄清楚题目的意思就去盲目解题。从学生看到题目到动笔解题之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这个过程便是审题。审题能力是一种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识水平为基础,更需要有良好的读题习惯、有效的思考方法为保证。这种能力的获得并不是一两天就能培养出来的,它需要一个学习、积累、反思、巩固、发展的漫长过程。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就应关注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形成较强的审题能力。下面就低年级学生因审题不清导致解错题的现象,笔者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和学习经验罗列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一、造成解错题的几种情况分析

1.题未读完,笔已动

低年级学生在写作业时,经常会出现只看小题,很少去读一读大题的要求,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的识字量不是很多,另一方面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审题的习惯,往往拿到题目之后马上动笔,对题目的一些要求都没有读仔细就开始动笔,所出现的错误不在少数。如补充习题上的这道题:先圈一圈,再填空。

7个圆,每3个一份,可以分成( )份,还剩( )个。

7÷3=(份)……(个)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正确地填出空格,可是有不少同学并没有注意到题目中要求的是要先圈一圈。

2.思维定势,不转弯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接触到的题目越来越多,特别是一种类型的题目反复训练后,学生往往对题目形成了“思维定势”。但是如果定势思维使用不得当,导致的错误是较为严重的,因为这种情况是学生在练习的时候最容易放松警惕的,同时检查时也是最难检查出来的。如综合复习中有这样一组题:

(1)21盆花,送给幼儿园3个班,平均每班有多少盆?

(2)21盆花,送给幼儿园一些后还剩7盆,送给幼儿园多少盆?

学生经常会将第(2)题列成:21÷7=3(盆),这是因为受到第(1)小题的影响,以为只要将除数和商的位置调换一下就是第(2)题的答案了。其实第(2)小题中的一些关键字已经变了,导致整个题目的数量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而他们还是凭着自己的印象来做题。

3.概念不清,理解偏

现在书本中很多概念的揭示与描述都是比较形象的,相对来说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但在做题的时候,一旦出现变式或者相似的类型,就容易出现概念理解不清的情况。

如:有10个,平均分成2份,每份( )个。学生在画图时就容易出现这样的画法: ,其实这里是学生对平均分成2份与每2个一份概念的混淆。

4.信息量大,受干扰

在平时练习时,大部分题目中的数据都是要用上的,但有时也会出现一些多余的条件,不少学生在写的时候经常将多余的条件也强硬地用进去;或者无法发现题目中的隐性条件;或者在题目数据很多的情况下,无法正确获取有用的信息,而出现错误。如:一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6组,每组有8人。每班有多少人?其中“一年级有3个班”这个条件在解决“每班有多少人”的问题上属于多余条件,可是出于习惯思维,不少学生认为题目中所给出的条件都是应该用上的,此时就不知如何来解答了。有人列式:3×6=18(人),有人列式:3×8=24(人)。

二、培养学生审题能力的策略

针对学生由于审题不清而造成的错误,作为教师的我们该怎样培养孩子的审题习惯,从而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呢?

1.加强读题训练

读题是培养审题能力的第一步。通过读题,使学生明确题意,为进一步思考作好准备。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识字量少,阅读速度慢,理解能力弱,这就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读题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对读题的形式和要求作出明确的规定,如可以大声读、轻声读、默读,要读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还可以从一开始,就让学生们自己试着读题,为防止他们读题像“小和尚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可以让他们用手指着或者用笔尖指好了读题。同时要求学生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为审题和解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一开始要舍得花时间“逼”学生进行审题,久而久之,学生自然就会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画出关键字词

基于年龄上的限制,学生的智力和理解能力还处于发展时期。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差,对于题目要求中的文字或题图中隐含的条件等都不能正确理解,抓不住题目的关键,造成错误。所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用波浪线、重点号、圆圈等,标识出其中的一些重点字、词、句,养成边读边标注的习惯,对题意的理解有所帮助。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在概念教学中不能只停留在字面的记忆和浅显的理解,而要结合不同难度梯度的题目具体渗透概念,使得概念具体化、实用化。如二年级上册认识图形中有这样的一道题:

学生在读完题之后,根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找到这题的关键并画出的是“都分成三角形”,而且还有“最少”这两个关键词。又如,把24颗糖,平均分给小明和他的3个同学,平均每人拿几颗?这题需要画出的是“小明和他的3个同学”,表明这里是4个人,而不是3个人。

学生一边读题,一边画出关键的字词。长此以往,在读题时就能够抓住题目的重点,准确理解题目的意思了。

上一篇:关于“数学是什么”的思考 下一篇:运用歌曲、绕口令,让英语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