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时间:2022-07-15 04:54:57

浅析职业学校校企合作

摘 要:职业学校切实开展校企合作,建立良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既是国际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也是解决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弊端的良方。但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办学理念、专业课程设置、师资业务素质、毕业生资格证书认证等方面,阐述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的适用性、可行性。

关键词:职业学校 校企合作 问题 可行性

一、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必要性

首先,由于许多职业教育不规范和财政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不足,为了节约实训成本,许多职业学校将实训课程变成理论课程,生产实习也变成了形式主义。例如:机械加工实训将生产实习材料由钢材变成了木材,电工实训将铜线材料变成铝线材料等现象。这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实训教学的质量,培养的学生远达不到企业工人上岗的要求。要想在技术上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职业学校必须在教学模式上进行改革,实行校企合作。这样既能节省实训成本,又能为以后学生“零距离”上岗打下坚实的基础,实现了双赢的目标。

二、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对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理念认识不足

很多企业出于自身经济利益和生产实践等因素的考虑,缺乏成熟的合作教育的思想。大多数企业不愿参与或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把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视为额外负担。学校政策的执行者们存在着怕担责任的心态,从而对校企合作起到阻碍作用,教师作为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因没有相应的激励机制而缺乏积极性,使校企合作推进有一定难度。

2.校企合作、产教结合没有正确定位

最常见是学校将“校企合作、产教结合”错误定位为“把学生推到社会上实习”,把即将毕业的学生以就业的名义推向企业,而企业把学生当做廉价劳动力,让学生去从事一些没有任何技术含量的操作工工作。

3.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模式滞后

许多职业学校在搞课程改革,但在专业课程标准和课程设置上没有体现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没有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更没有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大多数学校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

4.专业课教师业务素质不高

很多学校为了学校的发展,一味要求老师成为双师型教师。真正具备较高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很少,能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更少。另外,教师理论教学经验有余而实际操作动手能力不足,教学方法上多采用灌输式教学,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可持续发展空间小。

三、对于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建议

其实,校企合作的关键在学校。只要职业学校下工夫解决以上问题,校企合作就能深入而且长效。 笔者从事职业学校实训教学与管理多年,根据职业学校教学管理模式的现状和兄弟学校校企合作成功经验,对如何实行校企合作有如下几点建议:

1.必须牢牢树立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

校企合作作为学校主要办学理念和工作重点,首先领导应该以身作则。职业学校主管部门应加强对主要领导的考核,将校企合作工作列入主要领导考核的重要内容,克服主要领导的怕苦怕担责任的心态。其次让学校主要领导进入企业、融入市场。

2.专业课程与产业需求的对接

专业与产业的对接是职业学校办学的宗旨。目前职业学校设置的专业滞后于市场需求,与企业实际生产脱离。职业学校应制订专业设置标准,明确规定设置的专业应得到企业的认可,消除职业学校闭门造车的现象。

3.学校教师和企业的师傅对接

这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核心。职业学校应制定教师管理办法和上岗认证规定。对教师的聘任、职称评定、岗位业绩考核等,都应明确规定有企业职业岗位工作经历,促使教师下企业实习锻炼,在实习过程中向企业师傅学习前沿技术和新工艺,激励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克服虚假双师和纸上谈兵。

4.教学评价必须由校企合作企业实施

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我教我评的教评模式,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的基本要求。职业学校为企业培养企业需求的人才,教学评价理应由企业评价。职业学校应和企业一起制订教学质量监控办法,明确企业作为第三方监控,消除无章无人监控和形式主义监控弊病。

5.毕业生资格必须由企业审核

职业学校为企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应制定毕业生由企业来审核毕业生资格的制度。企业专家结合学生的企业实习、毕业设计、毕业考核和各科成绩进行评判,从而克服以往学校包就业,自吹自擂和不负责任一送了之的现象。

总之,校企合作,任重而道远,必须立足于企业需求,不断探索和改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校企合作向积极方向发展,为社会培养更多的高技能型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

上一篇:会计电算化在企业中的应用 下一篇:班主任应关注学生“需要”的补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