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课程助推孩子们实现美好梦想

时间:2022-07-15 02:49:56

用课程助推孩子们实现美好梦想

摘 要:小学是人生的基石,“六年影响一生”。小学教育最应该留给孩子的是什么?是健康的身心、良好的习惯和宽厚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帮孩子播种美好梦想的种子。“有梦有行才有远方。”这也是临沂第三实验小学师生形成的课程建设共识。在形成全校大的课程共识后,着手开发设计德育系列课程。

关键词:课程;学生;梦想

我们把小学六年划分为三个学段,一年级刚入学的半年为入学学段,六年级的最后半年为毕业学段,中间为常规学段。在入学学段,我们开发了入学课程。在毕业学段,我们开发了毕业课程。常规学段开发了特色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一、入学课程――筑梦帮学生播种梦想

入学课程旨在消除一年级新生畏学、恐惧学校的心理,帮助孩子们安全渡过“心理过渡期”,实现“软着陆”,这是小学教育的起点,也是给学生创设最美的最初相遇的关键时期。

入学前告知孩子们如何做好开学准备,并征集小朋友们的靓照做成长墙。开学第一天,举行开笔礼,引领孩子们观看“我・我们―梦想・未来”成长墙,迈进梦想门,书写梦想卡。入学学段,每天一个故事,结合自编教材《我是小学生了》,实施游戏化的特色教学,让孩子们爱上学校、爱上老师、爱上学习。

在开笔礼上,学生充满好奇,充满期待。正衣冠,让他们知道了明礼;拜老师,让他们有了尊师重教的意念;写“人”字,在他们心灵深处有了堂堂正正学做人的根基;书写一句话梦想卡,让成长有一个目标。开笔礼是孩子们走入小学的第一个仪式,也是一个幸福的开端。

入学学段在“开学第一课”的基础上,我们还开发了校本教材《我是小学生了》,用吻合孩子年龄特征的美妙诗歌、童谣、有趣的故事以及经典的动画影片润泽他们的心灵,进行习惯养成教育和规则教育。

二、特色必修和选修课程――追梦助学生拥抱梦想

1.全员选课走班课程

学生的成长需求是教育努力的方向。从2014年开始,根据孩子们的需求,我校在充分对学生兴趣爱好和教师专业特长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率先在毕业学段探索开发了演讲与口才、戏剧表演、手工制作、毛笔书法、乒乓球、校园足球等20门圆梦选修课程。利用每周四下午的校本课程时间,打破原有班级建制,实行“选课走班”上课。

2.社团超市课程

在全校范围开设了合唱、器乐、舞蹈、羽毛球、科技等20个社团超市课程。学校合唱团、舞美社团学生表演的“我的中国梦・童心向党”系列节目,被兰山区文明办、教体局选送参加市级比赛。两名具有国家级足球裁判资格的体育老师,带领足球社团在兰山区足球联赛中取得了好成绩,并成功申报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3.四大节庆课程

学校将每年的读书节、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作为课程来开发,称为四大节庆课程。春有读书节课程,助孩子们在经典浸润中成长,在书香中放飞梦想;夏有艺术节课程,助孩子们在艺术熏陶中绽放,在艺术舞台上中拥抱梦想;秋有体育节课程,助孩子们在阳光运动中茁壮,在绿茵场上追寻梦想;冬有科技节课程,助孩子们在创新实践中增长智慧,在科学技术的天空里逐梦飞翔。

三、毕业课程――圆梦促学生放飞梦想

毕业学段,孩子们将告别童年,走向青少年时代。我指导孩子们感恩立志,迈好青春第一步,我校吸收古代成童礼精华,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开发了“成童礼”、“感悟成长”课、“岁月留痕”课,目的就是让从三小走出去的孩子心怀感恩,人人都有远大梦想,并在今后成长过程中不懈追梦。

“成童礼”通过父子、母子的互动,师生的互动,唱响感恩父母、感恩老师的主旋律;通过收集学生的梦想心愿卡,颁发成童证书,高诵梦想,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激情与活力。“成童礼”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让学生不仅懂得要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更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树立起更大更长远的梦想。由于成童礼活动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作用明显,2015年6月1日,临沂市少工委等部门联合在我校举办了首届“沂蒙成童礼”仪式。

利用一年级学生入队时机,启动了“少先队接力――为你戴上红领巾”课。让六年级老队员为一年级新队员讲解少先队知识,帮一年级新队员佩戴红领巾。六年级学生不仅回忆起六年前自己入队的情景,更想到了自己即将毕业,离开母校,踏上初级中学的新旅程,成长意识被唤醒,责任意识在升腾。结合每年毕业季“话说母校诉感恩”活动,学校启动了“成长经历――给学弟学妹的建议”课,让毕业班学生通过升旗仪式、到低年级班级上课等形式,现身说法,感召学弟学妹,努力学习,快乐成长。

用课程助推孩子们美好梦想的实现,是我们不懈的追求。相信在逐步完善的特色课程润泽下,一个梦想飞扬的菁菁校园将让更多的孩子拥梦远行。

参考文献:

[1]官爱芬.小学“梦想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现代教育,2016(6).

[2]王小燕.楹⒆哟蛟煲帐趺蜗氲奶焯[J].华人时刊(校长版),2013(4):140-141.

上一篇:新时期水务管理工作开展研究 下一篇:微课在小学科学课堂中的应用模式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