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何教学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模式

时间:2022-07-15 10:02:31

几何教学过程中运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模式

“数学是过程”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重要理念。在这个理念中,包含着数学的基本方法。比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发现教学规律;比如分析与综合,归纳到演绎,联想到类比的研究数学的一般方法;比如数形结合,运动观点等等。我们大家都知道,在几何定理的教学中,学生往往只会被动的接受这个定理,而忽略定理的形成过程以及定理内部所包含的数学思维。当然,定理是客观存在的,但是这个客观存在为什么是正确的?它存在的合理性、正确性是怎样体现的?如果学生没有对定理产生过程进行知其“所以然”的探究,就未必能掌握它的数学本质。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从“数学即过程”这一重要的理念出发,灵活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苏科版八(上)第三章第六节《三角形、梯形的中位线》的第二课时。

本节课的开始,我并没有让学生看几分钟书,然后直接做自学检测题,而是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按照要求进行操作和观察。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梯形纸片,找出它的中位线。通过观察,判断中位线MN与梯形的上底及下底的位置关系。这个过程目的是使学生对梯形的中位线有直观的感受。再通过测量线段MN、线段AD、线段BC的长度,猜想MN与AD、BC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个环节为探索中位线的性质做了必要的铺垫,是激活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生长点。

怎样使猜想得到验证?接着,我指导学生将梯形纸片沿AN剪开,并拼接成一个

ABE,在ABE中,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那么MN与BE 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这一过程,纸片如何拼接,拼接后有何发现,发现后如何表述,在什么时候联想三角形的中位线性质,都需要有目的的引导,让学生感受数学方法的迁移。在思维跨度大时暗示,在思维偏移方向时干预,在困惑或者认识模糊时点拨,在观点碰撞时评价,在回答不完善时追问,在回答有创意时激励……总之,要让学生的思维有前进的方向。梯形中位线性质认识过程就是操作、猜想、并验证的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避免了完全依靠学生自学后机械记忆图形几何性质的缺陷,让学生对图形性质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培养了学生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

例题的讲授也以学生回答为主,教师有目的的板书。在学生充分活动、充分发言的基础上将学生发现的结论进行补充和完善,使之规范化,就是学生理解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接下来的变式训练加深了对梯形中位线性质的理解。

当堂训练分两个层次:一是课本练习的板演,全班共同订正;二是课内检测题,依据本班学情,科学选择题目,以作业纸的形式出现。平时教学过程中也可选用苏科版教材配套的补充习题。当堂训练既检测了学习目标的达成度,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真正做到培尖补差在课堂。

总之,本节课从学生认知与情感变化的规律出发,让学生进入几何定理的产生过程,努力发展学生的辨别能力,推理能力以及数学表达能力,意图在“过程”与“结果”之间寻找切入点和平衡点,创新性的运用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上一篇:转变数学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下一篇:数学课堂要重在“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