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执行者的兴趣“热源”

时间:2022-07-15 08:35:43

兴趣好比内驱动力,激活执行者的内动力,就可以在任务执行中化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在企业中,企业的发展要求执行者必须跟随组织共同成长。管理者训练下属的出发点一般是良好的,是为了提升执行者的素质和技能,但是外在的要求和愿望与执行者自身的受训需求要有进一步的对接――要激发执行者内在的受训需求。兴趣好比内驱动力,激活执行者的内动力,就可以在任务执行中化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那么,如何能够激发出执行者的训练热情和兴趣呢?关键在于找到“热源”。

新兵“热”:对流之热

新战士入伍,最想做的就是操枪打靶。但新兵营里绝不满足他们这种兴趣,而是先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军事、思想政治方面的训练。比方说军事方面的训练,一天正常训练八、九小时左右:早上六点出操,提前起来整理内务叠被子;六点半收操,继续整理内务打扫卫生;七点半左右开饭;八点训练,十一点五十结束;十二点开饭、午休;一点十五训练,六点晚饭;九点半熄灯睡觉。

思想政治方面的训练通常在周五下午,两个多小时里进行军队及连队的光荣历史教育,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教育,引导新战士,让他们产生荣誉感、使命感。此外,还要学习军队歌曲、保密条例、内务条例、队列条例、纪律条例等等。

军营就像“容器”,军人的光荣感、责任感在这里流动,新战士受到这种“热”的影响,向往军旅生活的热情被激活了,开始树立自己的榜样,立志成为像榜样那样的军人。完成这一切,授列兵军衔分配至连队,这时候再发枪进行战术训练,训练会变得主动、积极!

在企业里面,管理者对执行者的训练,很有必要学习军队的这种对流之热。在新员工进入企业后,要让他尽快了解企业的历史背景、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让企业的辉煌成绩成为新员工的热源,激活他们对本职工作的热情与兴趣,然后尽快进入岗位角色。如此一来,管理者对其岗位技能的训练、对其执行能力的锻炼就会更加容易。

学员“热”:辐射之热

每个人进入一个新的环境,接触新鲜的事物,都会有跃跃一试的欲望,因为人都是有探知心理的,对事物满怀好奇心。那么,这个时候,吊着他的胃口就可以让他产生欲望和兴趣。

有这样一则故事,发生在维也纳。那里有一家很著名的儿童小提琴训练班,授课的小提琴老师的水平是业内公认的:一般!但是,这里培养的学生,比那些最好的小提琴老师培养的学生都拉得好。为什么?成功的秘密在于他们懂得预热。

一般的老师只是强调技术训练,让学生通过大量的练习获得技术的提高。这种方法原本也没有什么错,但毕竟是小孩子,高强度的练习,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积极性消失了。学琴就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而这样的学习必然导致受训孩子的抗拒和逃避。

相反,这里的老师会让新来的孩子,听那些大孩子拉小提琴,调足他们的胃口。听着别人拉得这么好,新来的孩子跃跃欲试。这时,老师摆出坚决不准他们动琴的态度。孩子总是怀有好奇的天性,老师越不准动越想动,这就很好地提起了孩子对拉琴的兴趣。

几天以后,老师们终于让新来的孩子拉小提琴了,但时间非常短。在小孩意犹未尽的时候,老师又不让练了,让他们观摩别人拉琴。好不容易开始练指法了,但每次结束后,老师都告诉他们:回家不准练琴!尽管老师不让回家练琴,其实大家都偷着回家练。

于是,老师们就课堂上开始表扬:赛琳娜、彼特、莉丽、哈瑞天赋很好!没有大量的练习,但是进步很快。老师们从不布置作业,但每个孩子为了获得老师们的认可,都回去不厌其烦练习。老师们通过孩子的兴趣引导拉琴的技术。表扬和赞许像“热源”一样,直接辐射到孩子的心灵,把孩子的兴奋点给激活了,有了学习、练习的渴望。但老师们好像还要有所保留,不是全部传授,让孩子们充满期待和向往。

其实,现在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训练执行者的时候,所使用的方法跟这个老师的方法很相似。某电子产品销售公司,在新的销售人员进入公司后,管理者会让他们先熟悉产品,向有经验的销售人员学习。并且在一段时间内不让他们前去拜访客户,因为很多销售人员或是急于做出业绩,或是不甘学习浪费时间,都想拜访客户。可是,产品知识不熟,拜访客户又无技巧,最后往往都是无法拿下订单。所以,管理者与新入的销售人员保持沟通,了解他们对产品的熟悉情况和对技巧掌握程度,并及时表示肯定,让他们在行动前先进行“热身运动”。

职员“热”:传导之热

很多时候,执行者刚进入团队,没有做好接受训练的准备、没有学会技术,马上就进行训练,达不到想要的效果。管理者对于执行者的影响,往往是传己“热”到彼“热”,这就需要两者之间存在温差。管理者对于执行任务的精辟见解、娴熟的执行方法、严谨的执行逻辑、愉悦的执行风格、生动的执行语言、丰富的执行阅历,都可能成为“热源”,引起执行者认可和向往。

其实,说得通俗一点,传导之热就是榜样的力量。如果管理者有相当丰富的执行经验,那么,在执行者的面前他就会是一个导师的形象。对于经验尚浅的执行者来说,在他眼中必定会认为管理者很有才,尊重他,并在自己心中树立学习的榜样,激励自己向目标靠近,以此激发自己的奋斗热情。正如巴菲特所说的:“我最成功的事情是选对了英雄人物,它来自格雷厄姆。” 20世纪50年代,当巴菲特在哥伦比亚大学读书时,他就开始追随格雷厄姆,学习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和方法。然后,在格雷厄姆退休之前,他进入格雷厄姆的华尔街公司开始了分析师的职业生涯,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格雷厄姆的价值投资理论吸引了巴菲特,并让巴菲特产生学习的热情。

明确自己内心需求,认定榜样,学习榜样,超越榜样,这是巴菲特的成功之道。

上一篇:社会企业:是乌托邦,还是新的商业模式? 下一篇:中小企业更适合“蓝海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