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逻辑进路与启示

时间:2022-07-15 08:27:58

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逻辑进路与启示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然而成就的背后却是频繁爆发的劳资纠纷、日益凸显的职业病状况、每况愈下的工作环境,这无疑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构以及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目标的实现。考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吸取其成功经验,对于我国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用社会责任精神建设推动企业发展无疑会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法制化环境;启示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3)01-00102-03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我国经济建设硕果累累,然而各种发展瓶颈也随之显现,频繁爆发的劳资纠纷、每况愈下的食品安全、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等都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于是,对发展如何具备可持续性,发展如何更加包容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两者之间关系的追问便自然而然地随着构建和谐社会伟大理想的提出被提上日程。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也将直接影响和谐社会构建的成败。和谐社会是一个既充满活力又有秩序的社会,它的构建需要一切社会财富的积极参与。而企业拥有的资源有一定的规模优势,它们所具有的劳动、知识、管理、资本和技术等活力要素是其他社会成员无法比拟的。因此,企业的社会行为不仅与自身健康发展紧密相连,更与社会和谐发展密切相关;换言之,能否推进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自觉认同与担负,将是和谐社会能否顺利构建的关键。清华大学教授魏杰曾指出,企业对于社会责任必须完成,是没有讨价还价余地的。本文拟从理论渊源出发,考察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举措及其发展的逻辑进路,以期吸取其成功经验,这对加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传播与接受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进程: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何以必然

毋庸置疑,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是相当成功的。其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保护劳动者权益,第二阶段保护资源与环境,第三阶段保护消费者权益,第四阶段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运动,第五阶段企业社会责任在国际的推动。可见,劳动者的利益保护是西方发达国家推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逻辑起点。

最早出现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获得利益最大化,曾不惜借助一切手段疯狂地进行剥削掠夺,向世人展现出一副不道德的可恶嘴脸。并且很多资本家企图用亚当·斯密作为自己的辩护者,因为他在自己的著作《国富论》中认为实现道德进步是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目的,同情、正义、自由、开放等是资本主义的优点。但是他们却忽视了亚当·斯密早期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正是在这本书里亚当·斯密呼吁企业要普及良心与现实中资本家的行为之间的矛盾,为以后企业社会责任理念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无疑,资本主义通过原始积累获得了巨额的财富,但同时也导致了贫困的蔓延与道德的滑坡,资本家与工人之间不断爆发各种矛盾纠纷,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与社会问题的日益突出也相伴而生。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自然引起人们对如何处理好企业与个人、企业与社会的之间关系的伦理追问。美国著名学者谢尔顿于1924年首次提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随后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在西方逐渐展开,特别是20世纪30~70年代围绕企业是否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两次争论更是将这一领域的研究推向高潮。首先是贝利与多德围绕企业是否只应争取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其他利益相关方这一焦点问题之争;其次是贝利与曼恩的争论,这个时候的贝利已经由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变成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倡导者。这次争论吸引了很多学者参与其中,大致可以分为赞成派与反对派。在反对派中,最具代表性就是弗里德曼,这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从很多视角论证了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赚钱;但是他的论断受到了更多学者的反对,彼得德鲁克、希克等人都从各自的视角说明自己为什么支持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企业为什么要担当社会责任,特别是鲍恩在《企业家的社会责任》中提出现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开创了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新领域,认为企业在采取决策或者行动时应该将社会的价值和目标也作为一个参考值,被称为“企业社会责任之父”,[1]而卡罗尔更是在自己的“金字塔”理论中详细地将企业社会责任由低级向高级分为四个层次:经济责任(economic responsibility)、法律责任(legal responsibility)、道德责任(ethical responsibility)以及意愿责任(volitional responsibility)。[2]根据这一理论我们不难发现,盈利是企业活动的起点;而排在第二位的法律责任则是指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第三位是道德责任,认为企业的行为要符合社会伦理,不能有悖公平正义;第四位是意愿责任,又有叫慈善责任,是说企业应该为社会社区贡献力量。(见图1)

至此,企业应该承担社会责任的观点逐渐揭掉了企业只该“利益最大化”的传统标签。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与内涵又在不断增加与扩展,利益相关者、企业公民、社会契约、SA8000……等丰富概念的出现,也赋予了企业社会责任更多实践上的意义。

二、实践结论: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成果显著

总体说来,随着对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探讨的不断深入,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在西方逐渐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理念是实践的先行,再加之一些外在动力的推动,如劳工对自身权益意识的不断加强,来自同行甚至国际上的竞争,20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由理论之争转为实践之行,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在西方也蓬勃发展起来。1981年,美国200家最大企业的领导人在一次会议中表示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该承担社会责任。如可口可乐、强生公司等,他们承担了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收获了很好的企业利润。20世纪末,西方约有超过半数的公司设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企业的社会责任,处理利益相关各方与企业发生的利益纠纷,甚至很多企业将实施企业社会责任列入企业工作计划之中。在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已成为企业的行为准则与企业形象诉求,成为旨在塑造品牌形象的非价格竞争手段”。[3]

概括起来,西方国家企业社会的蓬勃发展本质上体现出一种由外而内的趋势。首先体现在,它是由政府主导的一种制度化环境,从某方面说,政府是企业社会责任迅速发展的助推力。企业社会责任从表面看是企业经营理念的一种外显,但在实践中却也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而政府在这种社会环境的塑造中扮演着一个重要的引导角色。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理念并不是企业家与生具有、自身觉醒的产物,而是扎根于政府建造的社会基础,固定于政府制定的各种法律制度,完善于政府对企业行为的监督监察,制度化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保障。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政府制定的规章制度是企业行为的直接导向,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将企业社会责任明确下来,是企业在日常经营和管理中贯彻责任意识的基本前提。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主持过“公司居民会议”,指出公司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为职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与福利;在其召开的“克林顿全球行动”峰会上再次指出希望推动不同企业一起负起社会责任。在美国的影响下,很多欧洲国家也在公司立法中确立了倾向于就业、工资、工作条件等方面的社会责任规定。2005年,英国政府公布了《公司法改革白皮书》,将企业的终极目标定义为“追寻普遍繁荣和福利的最佳载体”。另外,西方各国都设有专门的机构以负责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工作。比如德国的经济合作与发展部,日本的良好企业公民委员会等。

整个社会在生成制度化的环境后,企业内部的社会责任氛围也自然而然地越来越浓厚。在美国,很多企业在政府的督促监管下都有非常明细的商业行为规范(Business Conduct Code)或者道德规范(Code of Ethics),如美国著名的强生公司,早在1943年就有自己的行为守则,指出公司应该对利益相关者负责。美国伦理研究中心曾做过调查,1964年有40%的企业制定了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则或类似的道德守则。而1987年在200 家大企业中的调查显示,有高达87%的企业有类似的规章制度。到了90年代后期,90%以上拥有雄厚实力的公司都制定了比较详细的制度来规范企业行为。有的公司甚至对供应商也制定了行为守则,要求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如2011年2月15日,苹果公司正式了2011年度的“供应商责任进展报告”,在报告中,苹果公司强调他们要求供应商必须遵循苹果供应商行为准则,并在供应商中推行最高标准的社会责任。报告将虐待、使用童工、非法用工、伪造审核材料、危害工人、恐吓报复参与审核的工人以及明显危害环境的行为定义为严重违规。严重违规一经发现,供应商必须立刻纠正,保证其工人的健康、安全及人权。

除此之外,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取得较大成功的另一个体现则是大量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如果说政府和企业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尚属分内之事,那么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进来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在全社会中推行宣传的成功。这些非政府组织通过开展保护劳工权益运动,如20世纪90年代初期,美国劳工及人权组织针对成衣业和制鞋业发动了著名的“反血汗工厂运动”;保护消费者权益运动,如1899年诞生的美国消费者联盟,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全国性的保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保护环境运动,如1992年在美国成立的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已经有1万多个,其中最大组织的成员接近800万人,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这些非政府组织还经常进行演讲、展览、学术研究与交流、志愿者活动等来使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深入人心,让企业在利益与社会责任之间找到一个可以操作的平衡点,大批企业将社会责任加入他们平日的实践之中。

三、经验启示: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思路

将视角切回我国,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对社会发展成果应当由全民共享的结论也已经达成广泛共识。但是,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们在经济建设方面有了巨大成就,但频繁爆发的劳资纠纷、日益凸显的职业病状况、每况愈下的工作环境都在提醒我们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带来的辉煌,影响了实现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的发展目标。因此,通过借鉴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发展中的经验来完善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对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平衡、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政府扮演好自身的引导角色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的内驱力。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在经济发展方面一直担任引导角色。由于无法摆脱追逐利益的天性,我国企业自觉担任社会责任的理念还是十分薄弱的,更多时候需要靠外部强制力量,特别是政府的有所为来推动。通过对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过程的考察我们可以发现,政府的引导作用主要通过制定一些规则法案来体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赋予了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性,而政府制定的一些倡议与指南又促使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自觉践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其实就是对企业守法行为的强化与升华。西方国家的政府还特别支持非政府组织或行业协会制定一些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规则,因为作为第三方组织,它们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监督往往更具有鞭策效果。“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的今天,企业的竞争将日益加剧,政府以及主管部门应为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引导企业更好地发展。”[4] 同时,政府还必须运用好经济手段来推动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利润是企业的生命来源,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势必影响企业自身的生存,因此,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只靠行政手段是不行的,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如同企业进行慈善,是一种道义责任的体现,但不能靠行政推动而需企业量力而行,因为企业不能为了慈善事业而影响到自己的正常经营。如果这样的话,就必然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完成,对社会发展也是不利的。但是,类似于职工待遇、工作环境、产品安全等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一些基本方面的社会责任必须有法律作为企业实施的后盾,而政府还应当出台更多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济政策来促使企业去承担更高层次的社会责任。只有国家和整个社会协调起来,利用法律、行政,再辅以经济手段,才能更好地督促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

其次,法制化环境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外在动力。西方国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取得的成果告诉我们,完善的法律法规是企业社会责任稳健发展的坚强保障。法制化环境就是指通过法制法规对市场经济中的行为主体进行约束规范的一种氛围。具有强制性权威性的法律不仅能够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失,更能保障企业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合法利益。因此,法制化环境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国内看,很多企业并不是没有社会责任的理念,只是无法找到企业收入与社会责任支出之间的平衡点,很多企业降低职工福利、没有良好的工作环境、忽视产品安全等从而引发诸多社会问题,根源就在于担心承担社会责任会拖累企业自身的发展。诚然,企业过于忽视社会责任必然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或大或小地影响自身的发展;而如果企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也必然会损害企业的利益,所以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将企业需要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以明文形式规定下来,有利于企业平衡自身利益和社会公益之间的关系,使企业合理安排用于承担社会责任的收益,实现企业利润与社会责任的双赢,提高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

再次,保证第三方组织的参与是企业社会责任蓬勃发展的助推力。第三方组织又称为中间组织,非政府组织,是存在于企业与政府之间的第三部门,它们以公共服务为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是比较独立的社会自愿组织。纵观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轨迹,理论与实践双管齐下是最大特点,当然我们仍然不能忽视第三方组织的参与、监督与推动。例如在美国很多社会责任审计机构就是民间组织,而早在1982年,美国就成立了最早的环保团体——山岳俱乐部(Sierra Club)。另外在美国,“由于以NGO为代表的公民社会的强烈诉求,近几十年来,美国政府不断地通过各式各样的法律政策,从劳动保护,产品安全、消费者保护、环境保护、公平竞争等方面,用强有力的执法来约束和规范企业的行为。”[5]可见,非政府组织是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助推力之一。如今,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已是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内在要求,一些非政府组织开始联合高校、研究机构甚至政府部门进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推广和研究活动,影响巨大。如安徽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与美国专门从事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国际非营利机构维泰合作的项目“工作场所权益保障能力建设”就取得了重大成果——《企业社会责任概论》教材的出版。这是国内首部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教材,也意味着企业社会责任将逐步走进高校。用企业社会责任“武装”头脑的新一代大学生,即未来的企业领袖和骨干们定能担当起企业划时代范式转换的重任。可见,正是一些非政府组织的努力,使得企业社会责任走进越来越多的人的视野之中,它们作为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在中国的“星星之火”,必须合理加以利用引导,以形成燎原之势。

参考文献:

[1]郑若娟.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研究进展——基于概念

演进的视角[J].国外社会科学,2006,(2).

[2]Carrol. A three-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

porate performance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

view,1979,(4).

[3]马力,齐善鸿.西方企业社会责任实践[J].企业管理,

2005,(2).

[4]林鹏举.哈尔滨商业大学第三届研究生学术论坛文萃

[M].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217.

[5]邓泽宏.国外非政府组织与企业社会责任监管——以美

国、欧盟的NGO为考察对象[J].求索,2011,(11).

上一篇:基于SSH框架的题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下一篇:吴欣鸿:“制造美”从千万小子到亿万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