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时间:2022-07-15 07:54:10

朗读训练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还存在偏重于写而忽视其他方面训练的现象,其中朗读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

一、朗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地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从而增强语感。教师在此方面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

学习语言,不仅要依靠理性分析,还要靠语言的直观感受和积累。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使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使学生认识到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最好的时期,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由此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抒感,从而提高自身的语言能力。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观潮》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写出秀丽的自然风光。在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如《观潮》一文,“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确实是“天下奇观”。文中作者把对大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歌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教师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吟诵才能体会出来。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品味诗句,使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诵”。“诵”绝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一文时,教师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同时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的方式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能使学生从中受到感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由此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单位:四川省广元市元坝区青牛小学】

上一篇:拿什么拯救你我的假期出行 下一篇:绿猪们的反击战《捣蛋猪》上手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