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模型视角下的养老保险论文

时间:2022-07-14 09:55:30

【前言】VAR模型视角下的养老保险论文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二、相关建议 养老基金的收支与经济发展之间必然是相互促进的,只是这种促进关系并非完全对等,通常经济发展对养老基金收支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而直接,而养老基金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影响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养老基金收支之间...

VAR模型视角下的养老保险论文

一、分析结果原因探析

1.经济发展促进了养老基金收支水平的提高

GDP水平及其增长率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经济发展对于养老基金产生正反两个方向的冲击,进而造成养老基金结余水平的非平稳性。首先,经济发展推动了养老基金收入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的成果直接通过工资水平的调整惠及社会劳动者,在养老基金缴费比例不变(企业20%、个人8%)的前提下养老基金缴纳基数不断提高,带来即期养老基金缴纳规模的膨胀。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测算,2001-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为10.4%,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长速度为9.5%,基本与经济发展增速保持一致。另外经济水平的增长增加了就业岗位,提高了就业者就业的规模,促进了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扩大,缴费主体规模的扩张增加了养老基金的来源,进而带来收入规模的提升。以上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导致养老基金收入规模在2001-2011年间获得了21.2%的年均增长率。其次,经济发展提高了养老基金支出规模的增加。伴随经济飞速发展的通常有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和居高不下,进而带来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维持基本生活需求的养老保险金的水平也必然随之而做出调整,以满足退休人员的基本生活水平。图5显示的是2000-2011年以2000年为基期调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养老金月平均水平变动趋势图,由于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养老金水平上涨的压力不断增大,但由于我国养老金水平未建立与工资水平及物价水平的联动机制,导致养老金水平(支付)的上涨略显滞后。我国政府自2005连续九年通过发文的方式上调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以每年大约10%比例上调退休职工养老金水平,使其能缩小与物价上涨水平之间的差距,必然带来养老基金支出规模的大比例上涨。另外经济水平的发展和提高,带来物质财富的积累、生活水平的提高,进一步降低死亡率,提高人口预期寿命,进而引起人口年龄结构的改变。老年人数量不断攀升,增加了对养老基金的远期支付需求,同样提高了养老基金的支出规模。

2.养老基金收支水平的增加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养老基金收入支出规模的变化直接和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中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机理不同的促进效应。首先,养老基金收入水平的提高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后备资金支持。养老基金收入与支出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和数量差,养老基金的保障性要求对存量资金进行适度的投资营运,实现其保值增值,这为其参与经济发展进程提供了现实需求,收入水平越高,这种内在需求性越强烈,其对经济的促进作用越明显。从世界各国养老基金管理模式的演变进程来看,总体趋势是由现收现付制向基金制或部分基金制转变,收入资金数量越多,积累资金的规模越大,其参与经济发展的力度也越强。大多数OECD国家、拉美及东欧国家均逐步放宽了养老基金对资本市场的投资,其对经济发展及金融市场的影响,成为近几年的热门话题。我国养老基金采取的部分基金制,随着养老保险扩面、个人账户做实等因素的影响,基金收入及累积规模日渐庞大。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的公布数据,2012年全年城镇基本养老基金总收入20001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全年基金总支出155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9%;年末基本养老基金累计结存23941亿元。按照现行基金管理办法,大部分基金用于存银行及购买国债,这种投资方式虽然收益较低,但通过银行等中介机构借助于间接融资的方式逐步渗透进入资本市场,投入到了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而间接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大量资金,促进经济的发展。其次,养老基金支出水平的提高加速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养老基金支出水平直接决定了社会成员的收入水平,根据早期收入消费理论,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最基本因素之一。养老基金支出水平的提高是增加社会消费需求、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纵观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史不难看出,当出现经济危机、整个社会消费低迷时,提高社会保障的支出水平、进而维持整个社会消费需求不下滑、促进经济复苏是各国普遍采取的重要措施。尤其养老金的支付直接转变为社会成员的现期消费,成为经济动态发展中的重要推动力。我国2011年养老基金支出水平相对于2000年提高了近5倍,同期城镇居民年人均总收入增长了近2.8倍,年人均总支出增加了2.3倍,养老基金的支出起到了一定的带动效应。

二、相关建议

养老基金的收支与经济发展之间必然是相互促进的,只是这种促进关系并非完全对等,通常经济发展对养老基金收支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而直接,而养老基金作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已成为影响其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综合考虑经济发展与养老基金收支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应继续深化和完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国家财政资金投入和相关政策应进一步向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领域倾斜,最大限度发挥养老基金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促效应,实现社会资源的更优配置。

1.提高社会财富向养老保险领域的倾斜

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及其待遇水平的高低,对于社会系统中人们的就业就学观念、消费观念、储蓄倾向甚至参保意愿等会产生一系列影响,从而决定着人们各种社会行为。财政资金向该领域的倾斜,可在不增加社会成员负担的前提下,提高养老基金收入和支出的规模,引导人们向更优的社会行为方向演进。近几年我国各级政府财政投入到城乡社会保障领域的资金占财政支出比重一直在10%~11%,与《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中提出的“逐步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15%~20%”的目标相去甚远。根据2012年统计数据测算,财政资金投入(去除与养老保险缴费相对应部分)养老保险领域的规模大概占每年财政支出规模的3%左右,与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可以作为实现十二五计划纲要目标的重点投入领域。

2.优化养老基金的投资策略

从一定意义上说,养老基金的投资收益是对经济发展成果的一种分享,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与养老基金的投资运营具有高度相关性,合理的基金投资策略既有利于养老基金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能促进经济更快发展。针对我国基本养老基金历年滚存结余基金及个人账户做实基金,应在遵循安全性的同时,逐步拓展其投资渠道来提高其收益率。首先应改变目前结余基金存银行一年期利率计息的做法,应在各级财政的保底之下实行“阶梯”计息方法,即对一定比例的结余基金采取不同期限的利率计息方法。具体可根据基金支付期限的长短确定比例和利息。其次增加国债投资比例,并实行政府予以本金与收益均予以担保的特殊国债。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2012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显示,2012年末养老基金资产总额25297亿,用于债券投资(目前主要是国债投资)的资产为196亿,仅占所有资产的0.77%,而美国的联邦级社会保障基金全部用于购买政府的孽息型债券。兼顾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的三项基金投资原则,应将投资国债比例至少提高到30%以上,才能保证基金投资的安全。最后,委托全国社保基金运作部分个人账户资金,实现较高的投资收益。本质上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掌管的社保基金与基本养老基金是殊途同归,即都是为更好的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而设立的基金,对它们的管理和投资营运也应给予同等重要的地位。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运作社保基金近14年,期间积累了较多的投资经验,可将部分远期支付的养老基金委托其代为管理和投资营运。

3.规范养老基金收支流程

养老基金收、支是制度运行的起点和终点,是关系到养老保险制度运行的关键环节,必须要做到公平、高效运行,保障制度良性发展。根据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公布的历年《全国社会保险情况》,包括养老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险基金收支存在诸多问题。根据测算,2008-2012五年间社会保险少报漏报人数累计4235万人次,少缴漏缴社会保险费累计184亿元,养老基金企业欠缴累计高达2152亿元;五年累计有26万人冒领待遇48166万元,无论欠缴保费还是冒领待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制度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须采取严厉措施加以制止。从征收的角度,一是要改变目前基金双重征收主体的现状,实现统一征收。在征收主体方面,明确社保经办机构是社会保险业务的经管机构,税务机关是社会保险费征收的责任主体。二是要严格企业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和缴费基数的落实,防止少缴、漏缴现象的继续蔓延。三是进一步完善养老基金征收与支付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强制力度和惩戒力度。

4.建立城乡一体公平合理的养老保险体系

社会养老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实施的一项社会福利,理应覆盖所有社会成员,并公平的为所有制度覆盖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有利于提高社会成员未来的养老预期,引导社会成员理性消费,促进经济平稳发展。应采取分步走措施逐步融合目前我国城乡三套养老保险制度,先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与新农保合二为一,再逐步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向融合,并实时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纳入养老保险体系。正确设计适合城乡不同社会成员的养老保险体系,应包括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统一水平的基础养老金和与个人缴费相联系的个人养老金,使公平性与效率性有效结合,实现制度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于建华薛兴利李强单位:泰山医学院管理学院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上一篇:就业角度下的失业保险论文 下一篇:城乡一体化基本医疗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