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时间:2022-07-14 05:22:54

泉州工农业协调发展机理分析

[摘要] 工农的协调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具有意义,而泉州工农之间发展不平衡依然严重存在。文章阐述了泉州工农发展现状,讨论了泉州工农协调发展机理。并提出了泉州工农协调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泉州;工农协调发展;机理;工反哺农

工农的协调发展是一个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工农的协调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党的十七届三次会议提出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重大任务,针对泉州经济发展现状和条件,寻求推动工农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工农良性互动和一体化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泉州工农发展现状

泉州是全国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之一,泉州的民营经济占到了整个市经济产值的90%,在全国212个地级市中经济总量位居第3位,经济总量占福建全省1/4,位居首位,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的地区。泉州所辖7个县(市)均跻身福建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县(市)行列,晋江、南安、惠安、石狮等沿海县(市)还跨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泉州自2000年以来,GDP逐年上升,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取得明显效果。随着泉州经济水平的发展,三次产增加值的比重发生相应变化,第一产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比重由快速上升转为逐步趋缓,工在产结构演进中起主导作用;第三产则经历上升、徘徊、下降、徘徊的发展过程,近5年保持稳定水平,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大产,但第三产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现代服务比重偏低。

二、泉州工农协调发展机理

工和农是国民经济中两个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主动地处理好工和农的关系,这是工和农实现新的飞跃的重要保证,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工和农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依存的辨证统一关系。工农必须保持相互平衡的关系,双方在资金、技术等方面差距过大,不利于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并最终会影响自身的发展。工农协调发展是指在宏观经济活动中,实行城乡结合、工农并重,使工和农这两大国民经济的主要部门保持均衡增长态势;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农村和城市、工和农相互连接,相互促进。工农协调发展是工拉力、农推力、工农关系协调演进机制共同作用的过程(图1)。工农协调发展需要市场经济体制的支持和使工农生产要素、资源合理化流动的政策制度的支持。工农的发展协调,通常以政府调控为主导。

通过泉州工农协调发展的测度,可以看出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泉州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然而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所占比重呈现下降趋势,而工却呈现上升趋势,泉州工农发展不协调。由于历史原因,过去国家政策向制造倾斜。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严格的城乡户籍制度人为地扩大了工与农的差距,城乡经济与社会发展二元结构明显。从工农协调发展机理可知,要实现泉州工农协调发展,我们一定要突破制度障碍,调整现有农农村政策,切实取消对农民的各种政策性歧视,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彻底打破城乡壁垒,农与先进的工生产要素相结合,提高农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最终实现工农的协调发展。泉州的工化进程为“农哺育工”的趋向逆转为“工反哺农”的必然趋向提供现实可能性。工反哺农、城市支持农村,促使工先进的生产要素向农领域的转移,有助于实现农现代化和工农的协调发展。

三、泉州工农协调发展对策

从泉州三次产结构看,三次产比例由2000年的7.7:53.5:38.8,稳步调整为2009年的3.9:59.9:36.2。对照西蒙•库兹涅茨三次产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关系,泉州市第一产比重小于14.O%,显示处于工化成熟期:第二产比重大于50.9%,反映已进入工化成熟期;从第三产角度看,比重介于35.1%~37.7%之间,反映已进入工化成熟期。综合考虑三次产发展水平、就人数、产竞争力等总体状况,从总体上判断,泉州处于工化成熟期,正向工化后期发展。当前的资源禀赋条件决定了泉州在工化进程中,产分工不能停留在低端(如造鞋制帽等产品),但也不可能一下子跑到高端(研发和品牌),而是要经历漫长的产结构升级和增长的时期,即通过发展产结构升级,保持较快经济增长。实现工农协调发展,既要尊重普遍的规律,又要注重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多形式、全方位、多渠道共同推进工农协调发展,才能取得产反哺的切实成果。泉州当下的工化进程为“工反哺农”的必然趋向奠定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泉州已经到了工反哺农,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发展阶段。在逐步实施“工反哺农”的工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财政职能。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创新政策反哺体系

工农之间在自然资源、区位条件、要素结构、产水平等方面先天就很不平衡,再加上我国长期实行二元发展模式,使这种不平衡进一步固化、放大。推进工农协调发展,政府必须有所作为。泉州市各级政府应明确职能定位,制定政策措施,大力扶持引导,强化对城乡协调发展的主导作用。工反哺农、城市支持农村是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城市的发展而忽视农村的发展,其结果必然是畸形的发展,最终也会使城市的发展受到影响。城乡要想协调发展,必须实施工反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建立以工补农、以工促农、以工惠农、以工养农和以城促乡、以城带乡、以城化乡、以城融乡的机制,逐步增强农、农村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农村发展进步不断与工化进展、城市发展相协调。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工经济发展迅猛,工从自身的发展中拿出一部分资金来支持农的发展是完全可能的。泉州经过多年发展,工水平和城市实力显著提升,完全具备工反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条件和能力。

2.加大对农的财政支持

长期以来,国家实行优先发展工化的战略。通过加大对农村的税费征收、工农产品剪刀差等方式,将大部分农剩余转移到城市和工领域,农“失血”现象严重。十六大以来,农剩余的流失现象依然存在。在发展农的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资金。资金的匮乏,使农科技难以推广、农发展乏力,农村各项工作都难以开展。工反哺农工作要取得实效,必须首先解决农资金问题。泉州市已经初步具备了反哺农能力,通过建立完善支农资金长效投入机制,设立农发展基金,优化农村财政资金的支出结构,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税收等手段对农投资给予优惠和奖励,对承包农户的种苗、机耕、灌溉、植保费用实行部分或全部补贴,代交“三提五统”费用和农税等,全面取消农税、农特产税。在切实减轻农民税收负担的同时充分发挥税收的收入分配职能,进而起到缩小工农差距,协调工农发展的作用,促进工反哺农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3.充分发挥民营经济的作用

除了政府有效地宏观调控外,更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要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泉州市民营经济十分发达,这是市场经济的重要体现,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成果。也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主体。泉州市农村民营工以集镇为基础,以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为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方便的就机会。促进了农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增收。部分地区应注重发挥强大的工优势,通过农村工化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景富.对泉州经济转型的思考[J].沿海企与科技,2007,(11).

[2]张党军.工反哺农的路径选择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09.

[3]许旭红.工反哺农:一个基于财政学的实证分析[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3).

[4]黄水木.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城乡协调发展模式与调控机制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

上一篇:物流保险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助推器 下一篇:一个商品拜物教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