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窑青花瓷

时间:2022-08-20 06:32:04

泉州窑青花瓷

泉州民窑青花包括德化、安溪、永春等窑口生产的青花瓷,尤以德化窑最具特色。从田野考古资料分析,泉州民窑青花瓷始烧于明代,其生产技术的传播有一个自安溪向永春、德化传播的走势,并凭借泉州及周边港口的自然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大宗商品,远销世界各地。其中德化采用独有的传统工艺和陶瓷原料烧造的独具特色的德化民窑青花瓷享誉世界。

田野考古获取的资料

泉州窑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在新石器时代至秦汉时期已有大量印纹陶出现,晋江溪口山也曾发现南朝窑址。唐代,随着海外贸易航线的开通,泉州陶瓷业骤然兴起。宋元时期,由于泉州港的兴盛,海上丝绸(瓷)之路开始形成,中外文化互动日益频繁,泉州陶瓷业一片繁荣,泉州窑青瓷、青白瓷、酱釉瓷、黑釉瓷大量外销,并承接海外的订货,专门生产外销瓷器。

明清时期,随着青花釉下彩绘技术的传入,泉州民窑青花异军突起,产品品质优良,成为海上丝绸(瓷)之路的畅销商品,大量销往东南亚、欧洲和非洲地区。

1 安溪青花瓷

安溪居泉州西北部,距泉州58公里,在晋江西溪上游,顺溪水而下可直抵泉州港;西南通九龙江支流,汇入漳州港,水、陆交通便捷,是古代闽南陶瓷贸易商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安溪古陶瓷生产窑址达160多处,其中五代、宋、元时期窑址36处,明清时期126处,瓷种有青瓷、青白瓷、哥釉瓷、青花瓷等,产品种类繁多。

明代早期是安溪青花瓷的创烧时期,安溪魁斗镇的草北窑和尾溪深埯仔窑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两窑由宋元时期的青瓷发展到明代早期的釉下彩绘青花,在窑址采集的标本中发现,装饰有釉下彩青花排点纹、卷草纹、单字纹(一、十、米、福、禄、寿、元、玉等字)、火焰纹等器物保留有宋元风格,即器物敞口、浅腹、矮圈足、足底露胎、足心乳凸,最显著的特征是圈足刀法向内倾斜呈“倒梯形”。到明代中晚期,安溪青花瓷已进入兴盛阶段,青花纹饰除新出现的蕉叶纹、荷叶纹、菊瓣纹及单字款外,又增加了各式各样的山水人物、花鸟、符咒及诗词文字等,而器形也有了新变化。嘉靖五年(1526年)纪年墓考古发掘出土的瓷器中就有安溪青花瓷。

明清时期安溪生产青花的窑址主要分布城厢、魁斗、蓬莱、尚卿、金谷、长坑、蓝田、龙门、大坪、龙涓等11个乡镇的40个行政村。明代窑址主要分布在县城周边地区,以魁斗村的草北窑、尾溪村的深埯仔窑和翰苑村的上山窑为代表。明代中期主要分布在与漳州华安县交界的龙涓地区,以珠塔村的内窑和庄灶村的庄灶窑为代表。明代晚期主要分布在边远的长坑地区,以月眉村的月眉窑为代表。清代是安溪青花瓷的全盛时期,发现的窑址遍及全县,早期主要以翰苑村的双溪窑、灶坪村的下尾水窑、银坑村的葫芦仑窑、科洋村的琵琶仑窑、科名村的富仔尾窑等为代表,中期以科洋村的琵琶仑窑、科名村的宫仔尾窑、翰苑村的双溪窑、云集村的云集窑、扶地村的扶地窑为代表,晚期以翰苑村的双溪窑、银坑村的葫芦仑窑为代表。

安溪青花瓷主要器型有碗、盘、杯、碟、瓶、炉、灯盏、壶、罐、匙等,胎白或灰白或灰色,釉色白中微泛青或青白。青花装饰丰富,装饰图案主要有松、竹、梅、牵牛花、、草叶、卷草、狮、鹿、缠枝牡丹、双喜缠枝花、蝙蝠、石榴、“福”“禄”“寿”,以及单句和整段诗词等。青花堂号、商号款有“协盛”“阮玉”“尚玉”‘泉玉”“瑞玉”“合源”等。

安溪青花瓷自明初开始烧造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提高的过程,器型从单一发展到多样,釉下彩绘青花装饰从单一的图形、文字发展到图案丰富多彩的山水人物等,装饰工艺也从手绘发展到提高生产效率的印青花。

2 永春青花瓷

永春在泉州的东北面,北与瓷都德艺交界,南与南安相接,西与安溪比邻,东与仙游交接。水陆交通便捷,南下入晋江直达泉州。良好的自然资源为永春瓷业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永春青花瓷始烧于明代早期,是在唐、宋、元青瓷、青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窑场大多分布在与德化交界的介福、苏坑、湖洋等乡镇,其产品器形、装饰等方面对德化青花瓷的烧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湖洋碗芸窑和碗窑坑是明代永春青花瓷生产的代表性窑址。湖洋碗芸窑是在元代青釉瓷的基础上改烧青花瓷的,从该窑采集的青花瓷标本看,保留有明显的元代制作工艺特征。碗芸窑烧制青花瓷比碗窑坑要早。

碗芸窑青花瓷的器型以碗为主,碗敞口、浅腹、圈足、胎灰,质地坚硬。釉青白,时有泛绿。足底有乳突,不施釉。外壁釉下绘青花,纹饰有点状纹、卷枝草叶纹、缠枝纹、折枝花果。内底釉下双圈,在圈内草书“福”“禄”“寿”“花”“三”“大”“叁”“天”“玉”“杉”“井”“仁”“东”等字或绘一些小草纹状的图案。碗窑坑窑青花器亦以碗为主,兼有杯、碟、罐等。碗:敞口、浅腹、圈足,胎灰白质坚;施白釉,圈足内外露胎,足底有乳突,釉下青花纹饰有卷草纹、点状纹、叶纹等。

清代永春青花瓷主要分布在介福、苏坑、东平、湖洋4个乡镇。窑址有介福的陈兰窑、黑坝窑、外窑、长垅窑、风流岭岭头窑、过路溪窑、白格窑、南社岭脚窑,苏坑的瓷窑埯窑、窑后山窑、圣人格窑,东平的石蔗山窑,湖洋的碗窑仑窑等。青花瓷的器型有碗、盘、杯、碟、盆、匙、瓶、罐、炉等,尤以碗、盘最多。胎呈白或灰白,质坚,施白釉,釉面莹亮。青花色泽浓重,淡雅有致。纹饰主要有卷草纹、云龙纹、折枝花果纹、牵牛花纹、飞凤纹、牡丹纹、圈点纹、缠枝花纹、缠枝蝴蝶纹、缠枝‘‘喜”字纹、“寿”字纹、佛手纹、诗句、山水人物等,以及随意性极强的小草、小动物、小花、小水滴、小火焰等各种细小的装饰纹饰。青花款识主要有元月记、成、吉、永、宝珍、双、开源、合珍、成化年制等堂号、商号及吉祥底款。

3 德化青花瓷

德化在泉州的北部,距泉州120多公里。东与莆田市的仙游、福州市的永泰县毗邻,北与三明市的尤溪县交界,西与三明市的大田县接壤,南与永春县相连。昔时水路往东经过大樟溪入闽江到福州,陆路向南翻山到永春后经水路运输两日可达泉州,交通便捷。凭借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德化自唐代建窑烧制瓷器开始,历代陶瓷窑业生产技术不断发展、创新。宋元明清,德化陶瓷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瓷坛赢得盛誉。

德化青花瓷始烧于明代中期,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陈素轩墓出土的墓志铭已采用釉下青花色料撰写铭文。

德化青花瓷的烧造可分为初创期、兴盛期、全盛期和衰退期。初创期自明代中期至清初顺治时期,这一时期处于试烧阶段,主要窑场分布在靠近永春的浔中、三班镇和与尤溪县交界的葛坑镇,窑址以浔中的东头窑、龙浔的屈斗宫窑、葛坑的下仓尾窑、石坊窑、双溪口窑和苏田窑为代表。兴盛期为清早期,自康熙至乾隆时期。这一时期朝廷实行海禁,居民内迁,人才、资金内流,促进了德化陶瓷业的发展。查阅民间族谱发现,城关及周边乡镇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从事瓷业,农忙务农,农闲务瓷,亦农亦瓷。全盛期为清代中晚期,自嘉庆至道光时期。这一时期青花瓷占主导地位,窑场遍及全 县的大部分乡村,产量大,品质优,装饰图案题材丰富。衰退期为清末至民国时期,这一时期青花发色明显淡化,构图层次感差,器物造型粗笨,开始出现印青花及其他色釉瓷种。窑场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代表性窑址有浔中的前欧窑、茶林埯窑、东头窑、岭兜窑,三班的上寮窑等。

从历次考古资料统计,德化除美湖、盖德两个乡镇外,全县共发现明清青花窑址177处。

明代,德化青花瓷处于兴起时期,器型以碗为主,间以少量的罐、杯、碟等。胎灰白或白,质坚。施乳浊釉,透明度较差,且白中微泛青。青花色料以土钴为主,含铁成分较高,发色灰黑,较暗淡。青花装饰图案简单,以单字、单项图案为主,结构简浩大方。如葛坑下仓尾窑采集的青花瓷碗,敞口、鼓腹、矮圈足,底露胎而有乳突,外壁釉下青花,内底饰釉下青花单字草书“春”“花”“玉”“香”等。

清代,器型增多,有碗、盘、杯、碟、水注、壶、罐、盒、匙、炉、瓶等。胎洁白,质坚。釉色洁白,透明,晚期时出现乳浊、缩釉现象。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有“绘青花”和“印青花”两利,图案纹饰取材广泛,内容丰富,有以下几类:

1 动物图案:有1毛凤、团凤、云龙、火龙、戏龙、游鱼、飞雀、雄狮、麒麟、松鹤、蝴蝶、蝙蝠等。

2 植物图案:有石榴、水草、、梅花、葡萄、缠枝花、牵牛花、灵芝草、松枝竹、缠枝藤草、兰花、牡丹、葵花、芭蕉、杨柳、佛手等。

3 点线纹:有点圈纹、卷浪纹、斜线交义纹、网格纹、水波纹、竖线纹、曲线纹、飘带纹等。

4 山水人物图:有山水风光、婴戏图、城楼图、湖中垂钓、水乡人家、异石花草、神话传说、仙游图、高士图、三星图、晨读图、对弈图等。

5 文字:有“寿”“喜”“丰”“福”“多”单字或诗句“志在书中”“粒粒皆辛苦”“咬得菜根,百事可为”“晨兴半炷香”“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等。

6 边饰:有竹叶、蕉叶、莲纹、卷线纹、雷云纹、树叶纹、缠枝纹等。

嘉靖年间德化青花瓷处于创烧阶段。德化青花瓷以烧造时间长、范围广、规模大、产量高、品种多而成为“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大宗商品。

泉州民窑青花辨别

泉州民窑青花瓷的辨别一直是占陶瓷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泉州窑属民窑,产品、产量应市场需求,自主开发、自主经营。器物上几乎没有留下可供辨别生产年代的纪年款识,大部分仅留有堂号、商号、作者等名款,给泉州民窑青花瓷的年代断定带来困难。笔者十几年来翻阅大景有关泉州青花瓷的文字记载,并对各地窑址考古调查采集的几万片青花瓷标本进行反复对比分析,获得了许多历史信启、。

1 鉴别地域:泉州青花瓷来自安溪、永春、德化三大窑场,鉴别时要找出它们的个性化特征。安溪青花瓷造型粗,圈足高,胎质灰白或灰,含杂质较多,釉色白中微泛青或微泛灰,釉下装饰图案简单,多数缺乏生气和活力。永春青花瓷造型亦粗,留有元明时期白瓷的痕迹,胎灰白,釉色白中泛青,釉下装饰图案结构较差,发色略带灰或暗淡。德化青花瓷沿袭历代烧瓷的传统技术,青花造型精细,胎白质坚,釉面浩白、莹润,有时白中微泛青,釉下装饰图案内容丰富,青花彩绘如行云流水,图案大方,层次感较强。

2 鉴别器形:泉州青花瓷器形的地域、年代特征较明显。安溪、永春明代青花器形矮小,圈足,底露胎有乳突,与同时期白瓷器的造型工艺相同;叫末清初生产工艺有了明硅的进步,烧成工艺采用一钵一器,以圈足、底施釉为主要特征;清代中蚓处于全盛期,需求最大,改用大窑、大厘钵装烧,有时一个匣钵装烧好几件器物,间以同类型器物“划口烧”。而德化青花瓷在明代中期处于兴起时期,窑场远离县城,器形矮小,圈足,底露胎有乳突,器型少,以碗为主;清初必盛,器型增多,胎薄,质坚,透光性好,多有圈足,底施釉,器形向粗大发展;到了清代中,期进入全盛,产量大,样式多,采用大窑烧成,出现一钵多器、“对口烧”等提高。量的烧成方法,但产品质量不稳定。

3 鉴别装饰:泉州青花瓷的釉下装饰图案区域性较强,安溪、永春、德化各有特色。安溪、永春青花瓷发展较甲,早期青花料搭配处于初始阶段,青花发色暗灰或淡褐色或灰褐色。到兴盛、全盛蝴,青花料搭配成分比例适当、科学,发包清亮,层次感较强,积料处有锡斑点沉积,装饰图案由早期的简单发展到题材丰富,但大多数器物所画青花罔案较粗糙。德化青花瓷起步较晚,青花色料配疗较合理,早期发包青中暗黑,积料处出现冰裂状的“蚯蚓走泥纹”。到丁兴盛、全盛蝴,青花发色清亮,在白色胎釉的照映下发出莹亮的色彩,层次分明,时有锡斑点沉积。装饰图案早期比较简单,且层次较差,到兴盛、全盛期装饰图案丰富多彩,结构搭配合理。德化与永春交界,地域相连,所以清代德化青花瓷的绘画艺术对春青花瓷的影响较大,使一些永春窑场生产的青花瓷绘画风格与德化青花瓷相同或相近。

责编 耕 生

上一篇:玛瑙石的独子 下一篇:书坛耆宿刘继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