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隐性知识理论审视非正式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时间:2022-07-14 03:10:06

基于隐性知识理论审视非正式学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隐性知识是知识中的重要部分,它内涵于个人的实践活动,具有个体性、非逻辑性、情境性等特点,隐性知识主要通过非正式学习的方式获得。文章通过分析非正式学习在获得隐性知识重要作用基础上提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意义:重视内隐学习,真正“理解”知识;注重交流与对话,挖掘隐性知识;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注重隐性知识文化内涵,加强氛围营造;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重视科研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并认为通过非正式学习获得的隐性知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隐性知识 非正式学习 学生创新能力

如何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关涉到教育体制、社会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复杂问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特别强调“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知识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其核心是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大力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 努力出名师、育英才、创一流, 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 造就更多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创建者。”①这都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完善学生的创新平台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基于隐性知识的非正式学习理论对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另一种研究视角,充分重视学生隐性知识的学习能力,发挥非正式学习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隐性知识的概念提出及特点分析

最早对隐性知识及隐性认识与科学研究进行深入探讨的是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他于1958 年在《个体知识》中把知识分为显性知识(也称为明确知识) 和隐性知识( 也称为默会知识)。他提到:“人类的知识有两种,通常被描述为知识的,即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只是一种类型的知识,而未被表述的知识,像我们在做某事的行动中所拥有的知识,是另一种知识,如果我们将前一种知识称为显性知识的话,后一种知识就可以称为隐性知识。”②显性知识是可以“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加以表述的”,而隐性知识是那种我们知道但难以用语言表述的知识, 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某种特定环境下的、难以正规化、难以用语言表述清楚的知识。波兰尼认为隐性知识更多是一种内在于个人实践活动中的知识。“我们全部的显性知识仅仅是一个工具箱,是一种用来开发我们隐性能力的极为有效的工具。”③简而言之,隐性知识是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在特定情境下的、难以明确表述的知识,必须通过个人亲自去体验、实践和领悟来获得。隐性知识具有个体性、非逻辑性、情境性、文化性、非理性等特点,并且隐性知识是相对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知识。

非正式学习是获得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隐性知识是个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也是进行知识创新的关键所在,它在人的知识结构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有人形象地把知识比喻成“知识冰山”,露出海面的一小部分是个人的显性知识,而大部分沉入海水的不可见部分是个人的隐性知识。个人的隐性知识远远大于其显性知识。学者基本公认非正式学习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最好方法。由于隐性知识是一种连知识的拥有者也不能清晰地表达的知识,因此,它很难以正规的形式加以传递,例如科学研究的直觉经验和技巧,科学的理想和信念,科学家选题的方式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等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通过师徒之间大量随机的相互交流和切磋、实践基础上耳濡目染的观察和模仿才能获得。波兰尼提到“不能够详细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加以传递, 因为它并不存在规则, 它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递。”(Polanyi,1958)

与正式学习相比, 非正式学习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 在非正式学习中,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学习活动是内隐性的学习,是在不自知状态下进行的主动探究学习,而非被动学习。其次, 非正式学习主要是由学习者自我调节的, 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自身经验密切联系, 其进程不是由他人预先规定的。再次, 正式学习更多是显性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包括可观察的、可重现的、清晰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非正式学习主要是包括学习方法、解决问题的策略、情感体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隐性知识的学习, 这些学习的内容虽然是模糊的、难以清晰表述的,但却对学习者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长远的、深刻的影响。最后, 非正式学习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行。它突破了正式学习无法逾越的时空限制, 促使学习活动回归其原生态, 它不依赖正式的组织或机构, 也不依赖于正式的师生关系,在终身学习的观念与实践日益普及的时代, 非正式学习的价值愈加凸显。④

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价值

由于大部分的隐性知识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受情境和文化等要素的影响,它的获得必须在实践过程通过很多非正式学习过程获得。这一论据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1.重视内隐学习,真正理解知识。 所谓内隐学习是指主体对学习过程缺乏明确意识,因而该学习表现出自动性、模糊性的特点。根据罗伯的定义,内隐学习是在不依赖于意识的情况下去学习并且对自己学什么样的显性知识并不知道的一种学习。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也没有意识到学习已经发生。⑤个体把特定情境下的事件通过意义关联存储在情节记忆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形成记忆中的知识结构,并内化为能力结构。个体虽然不能够明确表述知识是如何获得,但他已经“理解”了此类知识,“理解”本质就是隐性认识过程。对显性知识的真正掌握和理解,实际上就是要理解和把握它的意义,实现知识内化的同时发现可以创新的地方。彻底杜绝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

2.注重交流与对话,挖掘隐性知识。交流和对话是非正式学习的重要方法,也是获得隐性知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学生要和老师多交流和沟通。老师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 积累了大量的隐性知识, 并且对本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问题具有相当的敏感度, 同时他们在治学过程中形成的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等也属于隐性知识的范围,只能通过老师与学生经常性的交流和沟通, 潜移默化地“ 传递” 给学生。同学们要充分利用和老师的沟通时间。另外,同学们之间也要经常进行讨论和交流。尤其是在同学们之间的主题谈论中,可能有利于澄清观点,启迪思路,拓宽思维。同学们之间定期的学术沙龙、论坛、学术竞赛经验交流会等都是很好的载体。

上一篇:历史课唯有求真 下一篇:抓住幼儿主要特点培养幼儿绘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