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程”时代个体社会化

时间:2022-07-14 02:32:12

“云课程”时代个体社会化

摘 要:随着云计算技术应用于教育领域,传统课程形态产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并逐渐诞生了“云课程”,“云课程”具有集成、动态、共享、智能特征。在即将到来的“云课程”时代,个体社会化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个体的心理健康、良好的自我意识的形成、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等都是值得我们关注并且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云课程;个体社会化;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5)13/15-0034-03

“纸质教材(却)只有死路一条……平板电脑包含了教育以及和它相关的内容,它是有史以来最好的教育技术。它可以提供给你教材、基础参考书甚至整个图书馆;它可以发给你考卷,让你完成后即刻上交,然后得到考试成绩;它可以提供视频资源,包括讲课内容,以及帮助你完成横跨全球的团队项目”[1]。尽管迈克尔・塞勒的这种观点过于激进,但是,我们不能忽视的是新技术的发展的确引起了教育领域的变革。近几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使用电子点读笔、电子书,在网络上学习网络视频共享课的人,还有通过其他技术手段学习的人都逐渐增多了。我们毫不怀疑将来会有更多的人通过网络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学生学习的场所也不仅仅只限于学校课堂,将来可以摆脱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都可以进入学习。毋庸置疑,“云课程”正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那么,何谓云课程?云课程就是建立在云技术(云计算)、智能移动等新技术基础上的新课程形态。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数字教科书、网络视频共享课、学科资源网站、数字化课程资源库等都已成为常用的学习资源,这些具体的产品和应用可以由“云课程”这一概念很好地概括,同时,也反映了“云课程”的特征:集成、动态、共享、智能[2]。可以说“云课程”的产生使传统课程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无论是在课程内容还是课程形式上。以需求为本的“云课程”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通过“云端”来选择所要学习的课程,学习者可以在虚拟云平台上学习知识、开展活动、练习、测试、评价、获得合格证书,“云课程”的产生给学习者带来了无限的便利与个人发展空间。相对于纸质的教材,在“云课程”时代,无论在何时何地,学习者只要通过网络就可以获得比以前更多更有用的信息,但是,在“云课程”给我们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对个体(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者)社会化带来了挑战,这值得相关研究者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究。

一、个体社会化

人们对于个体社会化的理解是多种多样的,无论是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还是其他学者都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我们可以从教育对人的作用这一角度试着分析。教育对人的作用是 “成人”和“成材”:“成人”作为一个教育学的概念,其根本含义是“文化成人”或“文而化之”;“成材”从个人角度来说,是指通过教育的造就和培养,以及自觉地进行文化内化,具有谋生的本领,有得以自立的条件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人类的进化是文化进化,任何人的“人生”一开始就是并且不断是一个“文化成人”的动态过程,人只有在后天获得文化才能获得禀赋的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人,而这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过程[3]。

实现人的社会化和成人的具体途径离不开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学生在学校的真实交往中,会通过同伴交往,在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学生社会化水平会得到提升[4]。而这并不是单纯的“云课程”能给予学习者的。纵然,“集成、动态、共享、智能”的“云课程”给未来的教育带来了无限的可能,但是,在这种可能的背后我们要关注的是个体的社会化是如何有效地、合理地进行的。无论何时个体社会化的顺利进行不能松懈,这不仅仅关系到个体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个体谋生的本领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的获得,个体只有拥有良好的生存能力,个体才能适应周围的环境,并且融入自己所生活的社会。那么,在“云课程”时代教育工作者更加要面对来自个体社会化的挑战,也就是说在“云课程”时代,面对越来越“自由”的学习者,教育工作者面临着在有效地进行教学的同时保证个体社会化的顺利进行这一重要的问题。如果没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那么,我们断定无论信息技术发展的多么先进、课程设置的多么丰富,教学多么方便、灵活都不能使个体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更何况个体的全面发展。在“云课程”时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将会层出不穷,并且不是尽一时之力能够解决的,下面列举几个教育者应该关注的几个问题。

二、“云课程”时代学习者的个体社会化要关注的问题

个体社会化并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不断进行的过程,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的“云课程”时代,个体社会化都是值得我们关注的。在“云课程”时代我们更加要关注如下几个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既有效地利用“云课程”,同时又能不断提升个体社会化水平。

1.学习者自我意识的发展

个体社会化的影响因素除了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社区和大众传播媒介等之外,还有个体的自我意识,个体的自我意识对主体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并由此对自身的思想、行为与潜能所采取的自觉态度。它通过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来调适自己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自我意识“其本身也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个体与他人的相互作用而形成。”[5],自我意识也对主体的人格的发展起着能动的推动作用。那么,在“云课程”时代,学习者通过“云端”的学习能否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学习者在与教师、同伴面对面的交往大大减少的情况下能否产生积极肯定的情感体验,这值得思考。我们可以推测,在“云课程”教学下,教育工作者当务之急的就是帮助学习者在掌握知识技能的情况下养成积极肯定的情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我们期待着“云课程”将会给学习带来的巨大改变,我们也希望能花费更少的精力学习更多的知识、技能等,但是,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是我们不能忽略的。学习者在“云课程”时代将面对更加丰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习者通过“云端”就可以完成学习并且可能起到良好的学习效果,那么,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背后是什么样的心理体验呢?是完成学习任务的轻松,是终于和别人进度相同的放松还是获得知识的成就感?是否产生积极的情感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去探究的。

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学习者更离不开同伴和教师,因为学习者在学校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更重要的是学会与人交往并且在交往的过程中得到积极的心理体验。一个人的快乐分享给他人,那么将会得到双倍的快乐。同理,在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积极肯定的情绪体验将有助于学习者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

2.学习者心理健康情况

学习者通过“云课程”可能学到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对此我们毫不怀疑。在“云课程”时代,基于“云课程”的开展,学习者的学习情况将会呈现在“云端”上,教师可以以此来了解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根据学习者对课程的具体完成情况来改进和调整学习者的学习内容和进度。但是,学习者并不是完成规定的课程内容就是成长、成才了,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学习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学习者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应保持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这关乎着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个体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心理发展状况和外在的行为方式不仅仅对自身之后的社会化产生极大的影响,而且还将能动地作用于他人和社会。在“云端”上学习的学习者接触更多的是虚拟的世界,虚拟的人,且教师对学习者了解的更多的是他(她)的学习状况,课程进展情况和兴趣等,而对于学习者的心理活动了解的并不多也并不详细。也就是说在网络平台上可以看到或者听到学习者说了什么,但是我们并不能知道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和心理发展情况。

那么,我们如何基于“云课程”教学的有效性的同时,又能提高学习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学习者的社会化水平,这是在“云课程”进行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又一个重要问题。

3.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永远是现实社会关系中的人,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即人无论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社会都是离不开与其他人之间的交往的,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无论学习者是处于现如今的学校课堂还是将来的脱离固定场所的“云课堂”,都是需要与他人交往的。“云课程”教学恰恰“增强了学生与网络的互动,与虚拟人的互动,但长期习惯或依赖于基于网络的学习互动,有可能削弱学习者间在学校场景里的真实互动,容易造成现实中学习者之间的冷漠与隔阂”[6]。基础教育阶段是学习者情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学习者的各种能力也在逐步学习中,人际交往能力同样如此。学习者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逐渐懂得与人交往的技巧与禁忌,这是学习者在正式步入社会之前要初步掌握的能力,也是个体社会化中不可或缺的能力。而在“云课程”时代,学习者却减少了与人交往尤其是同辈群体交往的机会,减少了参与集体活动、了解他人的机会,我们不难想象在“云课程”时代,很有可能出现人际交往的“两极分化”,即在人际交往中性格外向、热情开朗的学习者在“云课程”教学中更加的积极主动,而性格内向不善于与人交往的学习者更加沉默,更加没有交往意识和愿望。这时不仅课堂内的“沉默的大多数”会增加,有可能在课堂外的“沉默的大多数”仍然不擅于与人交往,这时如果教师没能及时发现并帮助学习者改善这种状况,那么,很有可能会影响学习者的心理健康发展并且影响学习者的社会化。

总而言之,我们对于“云课程”时代的到来是满怀希望的,我们希望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生活水平和学习效果带来提高,并且给生活增添色彩。在“云课程”时代会遇到各种教学和学习上的问题,回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勇于面对并且努力地解决问题,才能逐渐提升教育水平,并且获得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迈克尔・塞勒,邹韬译.移动浪潮:移动智能如何改变世界[M].北 京:中信出版社,2013:199-200.

[2] 王本陆.关于加强云课程研究的几点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 2013,(12):3-7.

[3] 胡德海.教育学原理[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6:258-273.[4][6] 潘新民.“云课程”:特征、意义与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3,

(12):8-12.

[5] 范春林.论自我意识在个体社会化中的作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 1998,(2):53-54.

上一篇:唤醒教师自主发展内驱力 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 下一篇:iDisLab模板设计在高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