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黄梅戏的文化特征

时间:2022-07-14 01:42:12

浅论黄梅戏的文化特征

黄梅戏是长江流域农业文明的产物。她孳乳于和民间祭祀相关的“社”会(祭祀土地的神会)和灯会,经过长期聚戏而形成的戏曲。黄梅戏起源于皖、鄂、赣三省交界地区的采茶调。清康乾时期,长江中下游一带水灾频仍,采茶调被灾民作为谋生的手段之一,沿江而下,在以石牌为中心的安庆地区四处传唱,逐渐发展成长为黄梅戏。因此,从黄梅戏的地域文化特征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皖江文化特征

安庆地处吴头楚尾,又与江淮毗连,境内多江河湖泊,交通方便,商业发达,使黄梅调较早接受城镇市民的影响。加之安庆自明代以来,就是戏曲昌盛的地方,昆曲皖上派、青阳腔、徽班都在这里孕育成长,为黄梅戏的发展提供了丰沃的土壤。在语音方面,安庆话受明代官话的影响,发音柔和而富有韵律,所唱民歌,受方言影响,多用五声徵调式和宫调式。进入安庆地区的黄梅调,在声腔方面受安庆官话影响,一改楚音的高亢平直,而变得委婉。在表演艺术上也接受徽、高之长,在一些剧目中引用了扑跌、甩发等较难的动作,同时吸取了流行于安庆地区的高跷、旱船、挑花篮、推车灯、走马采茶灯等民间歌舞形式。在音乐和唱腔上,改进了冗长的锣鼓和嘈杂的靠腔锣,取消了帮腔和复句,汲取了安庆地区的道情、花鼓、连厢、莲花落、罗汉桩、送傩神等民间演唱形式。

1926年左右,黄梅戏进入安庆市,受到市民、手工业者、码头工人的欢迎,被誉为“怀腔”。此后一直在属于皖江地域文化的安庆地区为核心的广大区域流传,因此,她的胚胎基因、成长历程,深得皖江文化之浸润孕育,显现出十分显著的皖江文化特征。

二、乡野文化特征

黄梅戏生于乡村草野,成长于勾栏瓦肆,与劳动人民血脉相融。他们由自娱自乐、半职业班社发展至职业剧团。

早期的黄梅戏,表演手段简单。黄梅戏艺人演出剧目的内容和人物多是村长闾短、村姑商夫,没有多少展示功夫、技巧的表演空间。艺人们学习、借鉴、融合其他民间艺术形式,从生活中直接模仿、提炼、创造舞蹈身段,因此,黄梅戏表演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表演手段上吸取了京剧、昆曲等大剧种的表演特长,并在民间歌舞中锤炼出适宜舞台表现的舞蹈和动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朴实通俗、清新活泼、雅俗并蓄,写意写实交织,体验表现相融,接近生活的表演风格。

黄梅戏由民间歌舞萌生,紧扣大众审美情趣,流播于乡野,发祥于城镇,她活泼生动的艺术风貌,具有鲜明的乡野文化特征。

⑴黄梅戏的全部传统剧目,尤其是七十二本小戏,其表现主体基本是村姑、农夫、小商或木匠、铁匠、锯匠、篾匠等手艺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风貌。

⑵黄梅戏的艺人绝大多数来自农民和农村手工业者,即“表现主体”和“审美主体”具有很强的统一性。像黄梅戏的第一个班社“蔡家班”的班主蔡仲贤就是砻匠出身。

⑶黄梅戏的语言,特别是小戏的语言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如“长子来看灯,挤得颈一抻。”“抻”就是安庆方言,《纺线纱》中的“雀博雀博真雀博”,就是典型的安庆方言。《打豆腐》中大量俚语都是安徽地区特有的。这些方言俗语至今还在安庆地区流传。

⑷黄梅戏的音乐唱腔中融汇了大量的安庆地区的民歌小调。如“桐城歌”,文南词、太湖曲子戏,安庆大鼓等。

三、柔美文化特征

黄梅戏是安徽西南的山水造就的精灵。她起源于民间小调,她表现的是现实生活和风土民情,反映的是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和男女之间纯洁的感情。由于表现的题材和内容,黄梅戏清新悦目,具有“阴柔之美”。

黄梅戏的“柔美”主要表现在:

⑴黄梅戏表现的剧目,绝大多数是以女性为轴心的民俗题材,更多关心的是女性人物的命运。像三十六本大戏中的《罗帕记》、《牌环记》、《鸡血记》、《牌刀记》、《赶子图》等,七十二本小戏中的“哭媳妇”系列和“烟花女”系列。

⑵黄梅戏的舞台表现人物青春亮丽,以“小生”、“花旦”为主要人物形象,表演风格抒情浪漫,由此生发的“嗲”味,是黄梅戏舞台形象特有的妩媚与天真,是黄梅戏特有的“柔美”。

⑶黄梅戏的音乐和唱腔优美动人,少高亢艰涩之音,大多舒畅委婉,似山间溪水,淙淙流淌。如广为传唱的:“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四、包容性文化特征

黄梅戏从一个地方小戏成长为全国性的大剧种,得益于她的包容性。

她在把自己介绍给某些新的地域的同时,也吸纳了各地的艺术营养,不仅自身丰富、壮大起来,而且也使其具有了更大的文化适应性和更广的流播覆盖面。

早期的黄梅戏没有专业的剧本创作人员,她的剧目除直接取材于民歌外,大都引进移植于其他兄弟剧种。如《天仙配》就移自青阳腔《百日缘》,《女驸马》就移自岳西高腔《双救主》。剧目的开放,不仅使黄梅戏成长迅速,健康发展,而且也使她具有了卓越的消化吸收功能。各地各剧种鲜明的民间色彩、浓郁的乡土气息、热烈的民俗情趣,都给了黄梅戏较大的有益滋养。

黄梅戏在舞台表演上,呈现出一种自由灵动、不拘一格的“兼容并蓄”。从民歌小调、歌舞话剧、南腔北调中广采博纳,始终保持一种开放待塑的学习状态,音乐、唱腔、行当,表演没有不可逾越的壁垒,她的表演艺术与任何外来成分交融,召唤一切优秀成果的介入。

正因为这样,黄梅戏在当今戏曲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仍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发展繁荣的态势。

上一篇:基于数字雕刻的三维角色设计新流程 下一篇:古典绘画构图中的黄金分割与视觉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