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标点商兑

时间:2022-07-14 01:14:07

【摘 要】学生在朗读人教版《沁园春·长沙》一词时,均将结尾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读成了感叹句,本人多次教学此词,无意中也都读成了感叹句,数位同事也是按感叹句朗诵的,而教学参考书等资料有的说是疑问句,有的说是反问句。2010年《语文学习》杂志就这一问题有所争议,观点皆不能服人。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查阅有关诗词等大量资料及标点符号、句式、诗词写作等知识,对《沁园春·长沙》一词反复研究,深入分析,反复诵读,并且与多位同事商讨,得出结论:将教材中“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标点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关键词】《沁园春·长沙》?摇标点 商兑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多年、多版本皆选入诗家气势磅礴、大美无疆的《沁园春·长沙》一词,尾句皆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诗词编、注名家臧克家先生主编的《诗词鉴赏》等亦如此。鄙揆情度理,反复吟咏,认为此句所标标点符号不妥有二。斗胆试做改动,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理由如下:

“曾记否”中,“曾”为副词,义为“曾经”,此处可做时间名词解,释为“从前”。“否”字“用于肯定、否定相叠的格式中表示否定的一方面”。如:可否、能否、是否。(《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否”字:“用在疑问句句尾表示询问。”(《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可见“否”字本身具有表疑问的功能。“记”为“记住”。此句意思为:“(大家)记住了还是没有记住从前?”简言之,为:“(大家)记得从前吗?”全句意思应为:“(大家)记得从前吗?(我们)到江心游泳,激起的波浪遏止了飞速前进的船只!”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亦解释为“还记得吗?当年我们……”(省略号为此文作者所加)。可见,“曾记否”应为设问句,故“否”后理应点问号,而非逗号。若“否”后点逗号,“飞舟”后点问号,即:“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句意为:“大家是否记得,当年我们在江水中游泳,那激起的浪花几乎挡住了疾驶而来的船?”(《高中·新课标〈古文完全解读〉》济南出版社)“曾记否”后点问号还是点逗号,“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后点问号还是感叹号,乍看似乎并无多大区别,但若细细研读、琢磨,反复吟咏、体悟,顿觉区别大矣!

首先,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先设问,做较长时间的停顿,以引起人们的思索,然后做出响亮而肯定的回答,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壮志满怀,充满必胜的信心!

其次,标点决定语气,标点不同则语气不同,情感各异。余光中认为:“英文用标点,是为了‘文法’,中文用标点,则是为了‘文气’。”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朗诵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朗读时画面历历浮现于眼前;抑扬顿挫,气脉贯通;铿锵有力,气吞山河;感情强烈,恰与等有志青年意气风发,才华横溢,激情奔放,敢说敢做,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相吻合,荡气回肠,回味无穷。一问一答,尽显风流。“情”是诗的内核。白居易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之论。惟其如此标点,朗诵时方显其“声”其“情”,声、情俱显,“根”固而“华”(花)美。北齐颜之推有“气调为筋骨”(《颜氏家训》)之说,气韵即神韵与风格。惟其如此标点,朗诵时方可尽显此词气魄雄浑、格调昂扬、意境恢宏之神韵与诗词的浪漫主义风格。而如果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读来无法体现“遏”字之力敌千钧,无力少气,缺乏节奏,薄情寡味,根本不能够表达出有志青年“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冲天豪情、凌云壮志。

再次,本词上阕之结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可谓平地惊雷,千古一问,启发人们百年深思。下阕结句标点若该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用先问后答,以感叹句作结的形式,方能更好地与上阕的千古一问相照应,形象、含蓄而响亮地将“谁主沉浮”的答案给出: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藐视腐朽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青年革命者。此答足以警醒百代,激励千秋!

诗词的标点历来为编、注者争议的焦点之一。如,臧克家先生主编的《诗词鉴赏》标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而此书所收录的手迹亦有标点符号,却标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句末用句号,明显优于问号。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手迹“曾记否”后标点清晰可辨,分明为冒号,亦优于逗号。又如,《菩萨蛮·黄鹤楼》在《诗刊》1957年1月号发表时,下阕的标点是:“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收入1963年版《诗词》时,作者对标点做了认真推敲,改为:“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此类例多矣。虚怀若谷的向来乐于、勤于同郭沫若等大家反复推敲、斟酌、修订自己的作品。1962年4月24日给臧克家的回信中,有这么几句:“你细心给我修改的几处,改得好,完全同意。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请费心斟酌,赐教为盼。”“还有什么可改之处没有”下面还加了着重号。作为教材,须有利于教与学,故理应规范,经得起推敲,须慎之而有慎。

作者单位:新疆奇台县第一中学。

上一篇:和谐课堂 第6期 下一篇:运用对话策略建设高效阅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