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实践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14 10:18:12

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实践模式研究

【摘 要】企业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评判和就业需求情况对于研究和培养学生就业能力来说是一个极其关键的指标。针对高职学生就业能力欠缺的突出表现和高职学院就业能力发展的教育误区,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和研究,提出了建构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就业能力;就业指导;实践模式

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高职院校学生就业难同样是不争的事实。造成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所面临的真正困境不是单纯的数量,而是大学生素质的问题,既突出表现为就业能力不足。因此反映在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就业能力的欠缺不可忽视,暴露出高职学院在学生就业能力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本文从高职院校的基于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视角,来探讨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实践模式。

1.就业能力发展的教育问题是高职学生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1.1高职教育的培养过程与企业看重的就业能力要求差异较大

通过对高职学生社会适应性的研究,高职院校普遍存在教育过程与就业市场需求差异较大的问题。企业普遍重视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能,譬如德行修养、团队精神、诚信程度、沟通能力、语言表达、健康素质、积极心态、创新能力等,表现为学生的就业能力不适应企业要求的矛盾较为突出,形成“就业鸿沟”。这反映出高职教育的教学体制、专业设置、就业能力发展与市场存在脱节。

1.2“应试教育”的惯性作用和学科为中心传统教育的影响

高职学生是“应试教育”的受害者,是选拔性教育的失败者。当前理论考试的卷面分数仍然是高职学生课程评价主要手段,致使学生学习兴趣不强,不利于学生就业能力发展;受大环境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自觉不自觉的把高职教育引向了普通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或实践性课程效益低,体现不出高职教育高素质高技能的培养特色;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不利于学生的就业能力发展。表现为学生的综合素质下降,这是学生就业能力的短板。

1.3学生专业能力代替学生就业能力

学生就业能力是多种能力的集合,学校普遍重视专业能力知识的教学,或教学中忽视就业能力的全面培养,突出地表现在教学中只重视教书而忽视育人,重视专业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其他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2.建构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高职大学生就业指导实践模式

2.1树立职业指导的就业指导理念

就业指导应改变传统的以“毕业学生的就业环节为主”和“以完成签约手续为中心”的“短期促销式”的指导局面,树立全新的思路,构建“职业指导”的理念——引导大学生从广阔的视野审视个人职业问题,帮助其正确进行人生定位和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帮助其正确地选择职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和较快地适应工作,为个人的生涯建造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使就业指导工作真正上升到以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为依托的崭新局面。

2.2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体系,增强高职学生职业规划能力

随着社会分工的加速发展,没有人会一次选择,乃至终身就业。这要求高职院校要教会学生能够及时修订职业目标,提高职业应变能力,增强持久型就业能力。改变现有就业指导“临阵磨枪式”的现状,树立对大学生“从一年级做起”、进行学生学习期全程指导服务的理念。大一新生为职业启蒙期,应以认识自我、了解职业为主,侧重职业启蒙教育,向学生传授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帮助学生从进入大学阶段一开始就确立人生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二为职业定向期,通过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全面拓展职业素质,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特别是利用节假期寻求与自己未来职业或本专业有关的工作进行社会实践,以便进行职业定位,并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修订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大三为职业冲刺期,要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政策、就业技巧、就业心态调适、创业教育等培训,培养和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实现顺利就业。

2.3加强对就业指导教师的培训,建立一支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

“大学的真正进步必须依赖于教师”。 高职院校必须有一支专业化的就业能力指导队伍。高职院校应该在就业指导部门设立像心理咨询师和职业指导师这样的专业技术岗位,建立一支由专兼结合的就业能力指导老师、各行各业高层次人力资源专家组成的师资队伍;对现有人员进行全员化的专业教育培训,限期达到能够从事专业工作的水平;就业能力指导老师要熟悉国家以及地方的有关法规,能够准确分析就业趋势,能够综合运用其知识与经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实效性的就业能力指导。这样一来,使就业指导的工作中心真正提升到职业指导上来。

2.4构建“融入式”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平台,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实现创新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在于深化专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因此,在专业教育实践活动的拓展上创新多种实践形式——以模拟训练、项目运营和企业实习开展基于专业创新实训活动,有效促进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发现并发挥自身优势潜能,培养协同意识,提升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及整体综合素养,让学生得到全方面的锻炼,进而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是高职学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复合型人才的现实选择。高职院校创新实践教学工作的展开,是学校整合各类实践教学资源,打造基于专业的多元创新的综合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多元实践训练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高职院校实践育人工作深入开展,并最终实现毕业生灵活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强大助力。

2.5营造创业氛围,提供创业平台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培养创业能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最终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仅体现在成为现有就业岗位的竞争者,更应体现在成为新就业岗位的创造者。结合高职院校自身特色,营造创业的文化氛围。通过社团刊物、校园电台和电视台,加强对创业的宣传,让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理解创业,引导学生认识到自主创业是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需要。也要为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训练和成长平台,如举办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论坛、创业服务工程、大学生创业联盟计划以及校企合作等,同时将创业能力培养课程纳入到必修课的内容中,开设“创业教育”、“创业与风险投资”、“创造性思维训练”、“创造技法”等各式各样的有关课程,注重创业能力课程与各专业核心课程之间内容的衔接,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以此来激发更多学生积极投身到创业队伍之中。

学生就业是实现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键。高职院校要保持品牌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源,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宗旨,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徐美燕.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职业能力[J].教育与职业,2005(8).

[2]鲁畅.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研究,2011.

[3]李忠艳,汪永涛.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及培养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9(4):94-95.

上一篇:舞蹈教学法的口传身教与整体性研究 下一篇:数学中所蕴涵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