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A与物流企业应用对策

时间:2022-07-14 08:40:08

EVA与物流企业应用对策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三十年,物流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勃勃生机的行业也伴随着中国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的联系焕发了青春。作为中国经济与世界连接的重要纽带,物流行业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和责任。作为行业的组成主体,物流公司,尤其是物流行业的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内贸易、国际贸易的效率。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物流企业管理的不断深化,使得对物流企业价值评价的重要性日渐突出。其中的重点是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考核,这是管理学的研究重点。一直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都在研究和探索,希望能找到一种更好的业绩评价方法。

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缩写为EVA)指标是其中影响最大、应用最广的。美国思腾斯特公司于1982年首次提出反映企业资本净效益的经济附加值指标,强调在计算企业利润时,必须考虑企业全部的资金成本。EVA方法提出后,在美国学术界和商界均得到高度的重视,许多世界著名的公司、基金,如可口可乐、JP摩根、奥本海姆、加州公共雇员退休系统等都先后采用了EVA指标,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2001年曾获多项新闻奖的美国《华尔街日报》的高级经济学作家,美国思腾斯特公司高级副总裁、《财富》杂志高级编辑AI・埃巴著书立说,将EVA描述为现代公司管理的一场革命。

其实,EVA也并非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其发展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共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会计指标与价值之间数量关系的确定。1938年Preinreich提出了剩余收益定价模型RIV。当时这个模型是直接基于股利定价模型而建立的,由于没有明确的优于DDM模型的理论基础,证券市场也没有发展到能提供足够稳定的数据对其正确性进行检验的程度,因此该模型并没有为当时的会计界所普遍接受。直到20世纪九十年代,在深入研究净盈余理论CSR的背景下,经由Ohlson(1995)和Feltham and Ohlson(1995)等一系列分析性研究的逐渐发展,才真正确立了剩余收益估价模型的地位。Lundholm认为,“Ohlson(1995)和Feltham and Ohlson(1995)是财务会计的里程碑”,足见其在财务会计及企业价值估价中的地位。而在企业界,剩余收益RI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就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应用。曾任美国通用汽车总裁的Alfred Sloan在《我的通用岁月》一书中,就曾详细描述过他们采用RI建立高层管理者利润分享制度的做法。三十年代,日本的松下公司也创立了一个相似的管理体系。

第二阶段,EVA作为业绩评价指标的可行性研究。Solomons(1965)详细探讨了RI在分部经营业绩评价中的应用。Amey(1968,1973)和Tomkin(1973,1975)就“是否应该计算股权资本利息”、“是否应该让二级经济单位具备资本控制权”等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争论。早期的这些争论基本属于“就RI论RI型”,并没有涉及RI和价值的关系,此后与RI有关的研究陷入了沉寂。20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实证范围内对RI与价值数量关系的被认可,与此有关的研究再次开始,代表作品有Egginton(1995)、Bromwich和Walker(1998)、jeffery(1999)、grinyer(2000)等,他们主要探讨了RI在业绩评价中的应用。而在实业界,作为EVA最成功的推广者Stern Stewart company于1982年首次提出这一概念,并在全世界进行推广,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EVA应用的队伍中。该公司对于EVA的修正使得其能够在实践中得以应用,并发挥作用。

第三阶段,EVA被引入企业管理实践。这期间主要进行的研究是将EVA引入激励合同,EVA与成本、股东经理人博弈研究,代表作品有Rogerson(1997)、Duta和Reichelsten(1998)、Reichelsten(1999)、Duta和Reichelsten(2000,2002)、Duta(2003),这些研究均以委托理论为基础,借鉴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通过构筑经理人和股东效用函数,分析RI作为经理人考核指标情况下的问题。

国外在EVA理论和实践上走在了前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相对完善和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而言,国内在这方面要落后一些,理论上主要以借鉴为主,刘力等1999年的研究和乔华等2000年的一些研究由于其模型过于简单,使得结论可信度较低。刘力、宋志毅1999年的《衡量企业经营业绩的新方法》对EVA和REVA的特点进行了有效的分析和比较。谷棋、于东智2000年的《EVA财务管理系统的理论分析》对EVA财务管理系统进行分析,从而引入一部分西方学者对EVA的研究成果。张纯的《EVA业绩评价体系的研究》在收集国内上市公司和美国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数据前提下,从理论实证与经验实证两个角度对EVA业绩评价体系作出了相对来说比较完善的探索,并首次以中国公司为例,介绍了EVA指标的具体计算,为中国公司应用EVA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提供了帮助和借鉴。2005年黄卫伟和李春瑜的《EVA管理模式》不但在EVA度量上做了大胆的创新,提出了实际EVA减去预计EVA的差值度量价值增值的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经理人激励体系,将EVA理论与价值管理通过激励体系有效联系起来,做出了有益的尝试。理论界经过几年的消化吸收已经有一些系统的成果出现,而企业则要积极很多,在一定程度上走在了理论界的前面,尤其是最近几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催生了企业加强和改善企业内部管理的冲动,华为、TCL、青岛啤酒等企业先后开始了这方面的尝试。

物流行业在引入EVA方面显然已经落在后面了,目前只是限于理论界的研究,主要有2005年胡小平的《运用经济附加值(EVA)对中集集团价值创造的研究》;2006年王也平的《EVA在我国港口上市公司绩效评价中的应用》;钱泽霞的《港口企业的价值评估研究》和张辉的《基于EVA的嘉里大通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这些文章都对将EVA引入物流行业做了一些探索,主要是借鉴国外一些理论,做的多是简单的重复,而对于EVA体系中最关键的激励机制并没有论述,只是为了指标而指标,缺乏可操作性,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有限。

EVA的产生和应用有其明显的国外背景和资本市场条件,我们不能照搬成功模式,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加以考虑,否则容易出现“水土不服”情况,在这里本人参考国内外部分实施EVA企业的情况仅就EVA如何“本土化”应用提出以下建议:

1、EVA作为一个具有个性化订制特性的指标管理体系,物流行业甚至物流企业自身的特点将决定其实施的具体方法和手段,所以在这里可以说,国外相关企业的实施经验不一定适合中国的企业,就是中国企业实施的经验也都不一定适合其他企业。最重要的还是物流企业自身能够有这样的决心实施这样一次变革,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对企业财务管理、人才激励等进行相应的改革。

2、EVA指标不是万能的,EVA指标只能反映经营结果而无法提供非财务方面及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加上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的完善的EVA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及激励机制,在采取EVA业绩评价指标时,不应将其视为企业一贯使用的业绩评价方法的取代品,即我国物流企业在应用EVA指标时,不能忽略对传统的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计算。

3、应尽量提高我国物流企业尤其是物流上市公司会计报表信息的可信度。虽然比起传统的会计利润,EVA指标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但其数据仍来源于财务报表,依赖于信息披露的可靠性,若提供的报表不可靠,就会导致业绩评价的效果大打折扣。根据上海财经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的调查对象认为中国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因此,提高企业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可靠性对于增强实施EVA指标的效果来说很重要,我们在全面推广EVA应用前应先对企业进行诚信教育,尽量避免数据造假。

4、EVA作为一个管理系统,不仅包括财务指标,还包括好多其他方面的内容。所以,在企业实施EVA之前,要设立战略推动者,并且得到最高层领导的全面授权,负责推动EVA价值管理体系在企业中的执行。只有领导层的重视才能带动全体员工的重视,才能促使EVA在全企业的实施和推广。应用EVA价值管理体系除了应该考虑长期应用外还有就是要考虑在全公司范围内应用,由于企业中各个部门是有一定联系的,如果只在某些部门实施,而另外一些部门不实施,这样就不太容易实施,成功的概率比较低。目前,有的企业应用EVA只是想利用其解决某些局部的燃眉之急,但应该认识到这只是一种过渡做法,最终还是要将EVA推广到全公司范围的应用,这样才能提高成功的概率。

由于EVA业绩评价指标的优越性和我国物流企业内部业绩考核和管理方面需要改善的必要性,EVA这一体系在我国普遍推行必然是大势所趋。在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开始接受并应用这一指标体系之前,我们的物流公司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更应该有这样的魄力来对自己的管理体系进行改革。我们应该先为EVA的应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包括企业相关会计核算的调整,包括社会对EVA这一理论体系的认识和接受。如何结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引入的EVA进行“本土化”改造,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方法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作者单位: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纯.EVA业绩评价体系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AI・埃尔巴.EVA:财富创造的真谛.纽约john Wiley&Sons出版社,1998.

[3]AI・埃巴.经济增加值――如何为股东创造财富.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

[4]孙薇,刘俊勇.企业绩效评价――战略的观点.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6.

[5]黄卫伟,李春瑜.EVA管理模式.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6](美)s戴维・扬,(美)斯蒂芬E・奥伯恩.EVA与价值管理:实用指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7]汪平.务估价论――现金流量与企业价值研究.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反向物流模式决策研究 下一篇:基于长尾理论的图书馆服务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