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型学习等

时间:2022-07-14 07:44:01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型学习等

一、研究型学习要立足于课堂,让学生成为科学学习的主人

倡导研究型学习,目的是为了提高大部分乃至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因此,着眼点还是要放在课堂上。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所采取的方法,大多是接受式学习。这种方法,对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它的成功之处。它能让人在较短时间内学到人类漫长过程中积累的规律性知识以及人类的优秀文化,它一直是学校中的主要学习方式。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一味地传授和分析,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受到很大程度上的限制和束缚。

要使学生这一主体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积极地带着各自的兴趣和需要,直接与书本、客观世界对话,探求语文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规律,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牢实的基础。因此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在研究型学习过程中。关键是提问的设置

师生之间要形成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教师更能及时确切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对知识的掌握、运用的实际情况,也就能更有效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指导、启发他们表达并升华自己的思想。而“研究型学习”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问题的设置,对语文研究型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特殊的价值。

当然,要上好一节语文课,要使课堂始终处在一种研究型学习的氛围之中,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整篇课文来谋篇布局,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使课堂在研究型学习的氛围之中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乃至创造能力。

三、在研究型学习中,要多角度选择研究学习的内容

结合课本中的选文,对原著进行探讨。因为初中阶段课本中的很大部分是节选或改编的名家作品。如果孤立开来学习,由于缺乏了背景的铺陈,可能丧失原汁原味甚至与原著有所距离,所以引导学生去接触、研究原著,一方面可拓展文学视野,另一方面又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意。比如在学习《生命的意义》这篇课文时,如果学生不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没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很难理解主人公的思想感情的。所以在上课之前,我先布置他们去研读作者和原著,各小组选择一个角度撰写小论文,交流完以后再来读课文,结果效果非常不错,学生们都能沉浸到课文所营造的氛围中去。

关注生活现象,拓展探究渠道。众所周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在语文教学中,我还注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这个大课堂,通过关注生活现象来拓展学生的探究渠道,让他们在科学的学习中体验生活。

作者单位:河北省行唐县安香中心张霍口小学

“图文结合”的作文教学实验

赵庆伟

什么是“图文结合”作文呢?就足先有图,后有文,再以图促写的一种作文训练形式,其主要目的是促进学生观察、理解、记忆、积累想象和创造力的培养。

从图画入手,进行“图文”作文的实验。

一、引导观察

在大千世界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由于学生生活积累贫乏,特别是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较弱,往往在观察中带有_无意和情绪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凭兴趣、情绪、好奇心观察事物,获得事物表象,因此,教师要选择鲜明性的对象供学生观察,指导他们观察,可以去观察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经常带学生外出欣赏大自然,搞一些游戏活动,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情境下,激发对写作的兴趣。同时,教师还应教给一定的简单的观察方法。如顺序法、对比法、分类法等。

二、带入情境

学生经过观察,对事物形式丰富的表象,进行有意识的感知。如:在“找春天”中,学生发现金也的迎春花开了,草坪绿了,桃花开了,校园到处是春天的美景,他们真想说说校园春天的美景。把形式丰富的表象储存于大脑中,并带给学生特别丰富的美的感受。使学生深深感受到美的熏陶,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

三、分析事物

心理学认为小学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征是以具体形象思维占重要地位,他们不可能从形象感知到上升到理性领悟。这时,教师一定要加以启发,给予适当的铺垫,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从感受中过渡到更深一层的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以后正确确定文章中心,为此后能写出主题鲜明、主意深远、构思新颖、标题立意的好文章打下扎实的基础。

四、用图画再现事物

儿童在强烈的“表现欲”下,及时地把他们所看到的,想到的和听到的画下来,然后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创造性说话,把大自然中五彩缤纷的画面,社会生活中离奇的情节,注入自己的情感,再现出来。采用写前画画,更加丰富学生对所写事物的认识,强化了事物在头脑中事物的表象,对于积累生活素材,观察生活能力都有着积极作用,也更有利学生对以后事物的想象。学生用五颜六色的画笔描绘自然、描绘生活的同时,内心无比的激动,它再一次地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把写作的动机推到高潮,把“想说”变成“要说”。

五、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

学生在图画中获得积极的情绪时,就会情不自禁地调动全部的智慧,选取最恰当的语言来描述图画,叙述生活,抒发内心真实的情感,而且“下笔如注”,大大减少了早期作文教学中常出现的语意断续,前后不通顺,不连贯的情况。“图文”的结合,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他们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更生动地描述客观事物。这一点也符合了低年级儿童的主要心理结构是想象这―特征,他们借助想象,辅之以观察来认识和理解客观世界。

六、鼓励为主。展示作品

如果在一幅自画图旁配有一段自写的文字叙述,这是一幅图文结合的文学创作作品的“雏形”。学生对照彩图欣赏和品味自己的作品时,会体味 到文中的美境,更好地认识文中的事物,真是“读人见人,读树见树。”如果把这样的作品加以肯定并张贴出来,不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更重要的是 调动起学生内心对写作的热爱。图文结合,以图促写的作文教学实验,它符合了儿童的思维发展以具体、形象为丰的心理特征,以图为媒体,架起现实生活与书面表达的桥梁。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写作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发挥自己的才能,体验成功的欢愉,使学生处在积极的状态中,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河北省行唐县安香中心南伏流小学

上一篇:巧用“加减”教语文等 下一篇:小学数学课如何让学生乐学